盲从是什么?

盲从就是在每次需要做选择的时候,为了讨好大众而选择顺从别人的意见,即使心中有着不同的意见,也只会偷偷藏起来。

从生活来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盲从的时候,毕竟小到午餐吃什么,这都是一次选择的过程,而我们不可能会拿出一切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个问题都做出最符合自己需要的选择。在更多时候,我们甚至是在自己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做出了选择。

盲从并不是一个见不得人的陋习,我们之所以不建议盲从,是因为我们害怕一旦习惯了盲从,在任何问题上都只会顺应别人,哪怕是对自己至关重要的问题上。

想起一个关于三毛的拾荒梦的小故事。

三毛的作文成绩从小就很出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叫“我的理想”,文笔出众的她自然被老师喊到台上发言,那时,她一脸骄傲又幸福的表情,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大家,她的理想是当一个拾荒人。

因为她觉得人们总是习惯将一些好东西丢掉,而当一个拾荒者最快乐的时刻就是把这些被丢弃的东西发掘出来,她想要这样的快乐。

然而,面对三毛这样的梦想,老师很不喜,因为在老师的眼中,所谓的理想一定要远大、一定要崇高才行,拾荒者显然有点离经叛道的意味。

后来,在老师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导下,三毛显得有点无奈,只能谎称自己要做一个拯救万民的医生,将真正的梦想深埋在心底。

多年后,在撒哈拉沙漠的家中,从一开始的家徒四壁到一座有模有样的小城堡,改变着一切的很大一部分东西都是三毛拾荒得到的,多年后的她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梦想没有贵贱之分,没有等级之分,可鲜有人能够实现最初的梦想,生活中的很多人甚至连自己的梦想都不敢说出来,害怕被众人嘲笑,害怕被众人不理解,于是用一个个华丽的谎言掩盖心中所想。

当一个人为了讨好大众而选择盲从时,就是他走向平庸的开始,因为他放弃了最初对梦想的执着,也放弃了追逐最真实的自己。

白岩松曾在《幸福了吗》这本书里,记录了自己的某一段经历。当时,他在传媒行业里当栏目制片人,在某次开会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几乎没有人提出异议,而这种现象并非一两次,是长久以来都没有人提出异议。

有一次,他直接当着所有人的面,生气地问:“为什么你们永远不说不?为什么你们不对自己不认可的东西表达愤怒?”

白岩松想起自己曾不止一次因为提出异议与上司或同事展开辩论,他并不认为这样的辩论会影响他的前途,他反而认为这样的辩论会让他们进步得更快,会让他们保持激情和活力。

反观现在的年轻人,不仅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反而更害怕自己被大众丢弃,在工作和生活中选择盲从。

当一个人为了讨好大众而选择盲从的时候,就是他走向平庸的开始,因为他逐渐失去了改变世界的机会,也慢慢丢弃了赢得成功的机会,泯然众人成为必然的趋势。

社会的热点,一波又一波,跟着热点走的人永远不会少,可只有当热点的潮水退去时,我们方知谁才能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王者。

那些紧跟着人群浪潮的人,他们害怕自己特立独行,害怕别人的指指点点,最后可能在随波逐流中过着普通的生活,而那些坚持自己的人,忽视别人的指指点点,最后可能都成了人生赢家。

在物欲日益膨胀的社会里,习惯盲从的人早已没有勇气去坚持心中的梦想,而随着大众选择的梦想又谈不上有很大的兴趣,最终沦落为得过且过地活着。

我们要学会丢掉那颗百般顺从的心,不要为了讨好大众而选择盲从,一味盲从的背后是不断增加的放弃独立思考的风险,有棱有角,才更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路。

一个人不可能一点也不盲从,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反思自己,不断直视自己的内心,不断利用积累的经验克服曾经的盲从。

我们在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正确的路时,要基于真实的自己,可以无视大众的目光,不随便盲从、不轻易放弃, 坚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我是阿亚,暖心情感写作者,这一生能与你相遇,何其有幸!点个关注,我们一起长知识吧!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