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津湖戰役背後:129名志願軍戰士被凍成冰雕,犧牲後槍口仍指向敵方)

【環球網軍事報道】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雖然有高度現代化的技術裝備,但新兵多,缺乏戰鬥經驗(大多是1948年以後入伍) ,是抽來的(也有招來的) ,怕苦戀家,士氣低,無犧牲鬥志。有些部隊曾遭受過朝鮮人民軍的打擊,如美144師、騎1師。

志願軍副統帥鄧華還談到“敵人步兵的戰鬥力除黑人外一般是弱的,這是它致命的弱點。美軍的戰術弱點主要是攻擊力弱、怕近戰夜戰、怕被斷後。”進攻時,程式化的“三板斧”,先以飛機、大炮轟擊,爾後坦克引導步兵衝鋒,並以小部隊迂迴。遇到志願軍抵抗即龜縮不前,復以飛機、大炮轟擊,如此再三,直至摧毀我陣地爲止。更怕志願軍反擊,只要我有小部隊從側後迂迴,必退而陣地。所以有的志願軍戰士說:“只要沉着,工事做好,敵人是上不來的。”如黃草嶺、飛虎山戰鬥,志願軍竟然創造了曾用石頭打垮過敵人的衝鋒的戰例。

柳潭裏追擊戰歷史畫面(拍攝者爲志願軍老兵、原27軍《勝利報》社社長曲中一)

美軍怕近戰夜戰。他們乾脆聲稱夜間是共軍的天下。所以志願軍往往利用夜間發起攻擊,突入敵陣地進行近戰肉搏,就能將敵打垮。美軍怕切斷後路,因爲裝備重、消耗大,是現代化的基本弱點。同時,美軍生活好,怕苦,不會爬山,不能離開公路,尤需不斷補充裝備、彈藥、燃料和食品。所以最害怕切斷後路和破壞交通,對其側背異常敏感。兩次戰役,敵都因我實行戰役切斷曲而全線退卻。戰術切斷,敵尚可增援反擊,而戰役切斷,則敵因第二線兵力薄弱,不能不迴轉頭來。這些弱點,正如毛澤東形象的比喻,是“鋼多氣少”,與之相反,志願軍則可謂“鋼少氣多”。

儘管裝備不佔優勢,然而志願軍在長津湖卻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神話。據《中華武術》雜誌記載,九兵團進入長津湖戰區時,因氣溫陡然攝氏零下40度。戰士們只得想方設法禦寒,行軍中有的頭裹毛巾,有的身披毛毯,穿上一切能禦寒的東西。一位朝鮮人民軍聯絡官目睹此景,感到失望,連說:這樣的部隊,非得全軍覆沒不可。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糾正道:“我們的部隊是有戰鬥力的。”人民軍聯絡官說:“別說是美國人,就是土匪也能赤手空拳把他們打倒。”宋時輪火了:“那你就先打倒我試試,看看我們有沒有戰鬥力?”宋時輪甩掉外衣,猛衝過來,瞅準機會,一拳擊中對方前胸。人民軍聯絡官倒退兩步,摔倒在地上。人民軍聯絡官心悅誠服地說:“從你的身上,我看到了志願軍的戰鬥力!”志願軍因棉衣問題,受到了嚴冬襲擊,損失很大,但士氣仍然旺盛,戰鬥力令敵膽寒。

儘管衣着寒酸,也遠未解決抗寒問題,但至11月21日第九兵團全部祕密完成了戰役開進行動。侵朝美軍“空中戰役”期間,每天平均出動各種飛機達1000餘架次,也未發現第九兵團的集結行動。戰後,西方一些軍事歷史學家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的開進行動是“當代戰爭史上的奇蹟之一”。

美軍人大衛·哈伯斯塔姆在其所著《最寒冷的冬天》一書談志願軍的戰鬥作風時,充滿了敬意。他寫到:“中國軍人身穿白色風衣,在雪地裏,你根本就注意不到他們的存在。其實,他們偶爾也會從中國人的頭頂飛過,此時,他們馬上全部趴在地上,一動不動,以至於飛機裏的偵察員無法注意到他們。”因而,當美軍第10軍在東線向鴨綠江冒進時,他們的空中偵察從未發現過中國軍隊的痕跡。“中國30個師組成的伏擊大軍埋伏得天衣無縫,敵人根本就不知道他們的存在。軍事史學家斯拉姆 馬歇爾對此形容得再恰當不過了:‘猶如沒有身影的幽靈’。試想9兵團的15萬將士,缺衣少糧,潛伏在冰天雪地中,又不能讓美軍發現,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多高的組織紀律性!

正因如此,當9兵團在發起對美軍的攻勢時,才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效果,美軍第10軍被打得狼狽不堪。進攻死鷹嶺的美軍,突然發現志願軍陣地沉寂下來,等他們包圍上去後,發現整連129個志願軍官兵被凍成了冰雕,槍口卻衝着敵人來的方向,依舊保持着戰鬥的姿勢。後來,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向毛澤東報告戰況,電報中寫道:“戰鬥打響後,該連無一人站起,到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幹部、戰士呈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查屍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跡。”

《20軍長津湖戰役簡報》記載“12月3日由柳潭裏南突之敵在飛機坦克等配合及下碣隅裏之策應對攻下,於下午3時全部(二百餘輛坦克汽車)通過新興裏與下碣隅裏之敵會合,斯時死鷹嶺以南之1520高地等尚在戰鬥惟因部隊傷亡及凍傷無力行走出擊。”要知道堅守陣地的59師177團勇士們在死鷹嶺分割敵人後能已經堵擊敵人6天時間!

志願軍的英勇,連美軍也感到肅然起敬。

高仰止 本文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姚文廣_NN168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