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以闪电战术快速突进,装甲集群以钳形方式推进,德军意图很明显是想分割苏军主力,直捣莫斯科,灭亡苏联。

德军的协同作战部署计划也很清楚。

德国北方集团军向列宁格勒快速推进,因为那里有工业区,双方军事补给皆系于此;南方集团军向乌克兰迅速推进,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农产品,双方粮草补给皆系于此;中央军直插莫斯科,那里是苏军的政治、经济中心,即便德军在莫斯科得不到过多的实际物质,起码会在精神上沉重打击苏维埃军民的战争信心。

从当时苏联的角度来看,确实太危险了,无论三线作战哪一路输了都是致命的打击,此时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的首府基辅还先后被德军突破,苏联正面精心布防的莫斯科防线又传来噩耗,仅用了不到两个月,德军就占领了摩棱斯克,莫斯科门户洞开。

眼看着莫斯科危在旦夕,守与不守让斯大林夙夜忧虑,德军携百万大胜之师势不可挡,又对莫斯科完成了三方包围之势,苏军在前线损失惨重,斯大林乱了方寸,就在这时,一个人的到来,让斯大林坚定了坚守莫斯科的信念。

他就是朱可夫。

朱可夫从前线列宁格勒回到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里为斯大林细细的分析了战争形势,并提出了破灭希特勒“西风计划”的军事方案,主张巩固莫日艾斯克防线,并有打持久消耗战的准备,斯大林听了朱可夫的方案,对战争胜利的前景有了信心,朱可夫也被临危受命成为了前线指挥官。

到了这个节骨眼上,斯大林在莫斯科已经是退无可退了,除了坚守莫斯科没有第二条路。

丢掉首都莫斯科,不仅意味着斯大林的政治生涯将画上不圆满的句号,也会令苏联政权岌岌可危,后方再也无法整合起有效的资源去进行大规模作战,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也构不成有效的防御体系,可以说莫斯科保卫战就是两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决战,也会对二战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而且苏联在与德国作战之前并非是没有战备的。

在希特勒上台之前,苏联就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二战前苏联的钢、铁、煤、油的储量达到了千万吨级别,其工业基地也都布局在了较为安定的苏联东部地区,后方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战略保障,所以即便是前线的高加索石油基地、乌克兰粮食基地被德军攻占,依然没有导致苏军崩溃。

反观德军,自身受资源制约比较严重,石油、铁矿石、橡胶严重依赖进口和对外军事掠夺,只能通过闪电战的方式速战速决,一旦陷入持久消耗战,战线拉的那么长补给困难,就会缺乏战争后劲而失败。

这次莫斯科保卫战,苏联更是发挥了举国体制的优势,举全国的军力和物资来支援首都莫斯科,不只是工人、农民,连妇女和少年都被组织了起来,夜以继日的生产,苏联方面的组织能力很强。

另外一个让斯大林坚定作战决心的就是“天时”因素。

苏军本土作战,后勤有保障,而德国却后勤不济,缺乏棉衣和燃料补充,冬天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里,德军冻伤情况严重,军心大大受挫,大炮上的瞄准镜也失去了效用,坦克的发动机也无法启动,很多枪炮武器因此失灵,最终苏军在朱可夫的领导下反攻,德军溃败向西撤军。

坚守莫斯科,单以兵力数量和单兵素质而言,苏军不及德军,但是斯大林依然有胜利的把握,苏军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因素,再加上德军连续靠着闪电战奔袭千里没有休整,兵锋已逝,而且苏联和欧洲小国不同,人口众多国力雄厚,非闪电战可以一击而溃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