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房抵貸”代替房貸,是蛋糕還是毒藥? 來源:華夏時報網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房子一直是市場永恆的話題,近期關於“曲線買房”的討論就很熱,其中“房抵貸”模式究竟是陷阱還是餡餅,成爲大家關注的焦點。

什麼是“房抵貸”?

那麼,什麼是“房抵貸”呢?

說白了,“房抵貸”就是中介爲買房者提供的一種新的貸款方式。具體操作就是中介幫助買房者申請貸款買房,然後中介機構給買房者提供過橋資金,讓客戶向銀行申請提前還清房貸,之後再讓買房者進一步抵押,獲得“房抵貸”,最後買房者再用這筆“房抵貸”資金償還中介機構提供的過橋資金和服務費,剩餘的資金就是買房者賺得的“差價”。

這裏所謂的“差價”,主要是兩次貸款之間的利息差,比如現在各銀行房貸的平均年利率是在5.6%到6.2%之間,而“房抵貸”的平均年利率是在3.74%到4.9%之間。兩次貸款之間存在中間差,理想狀態下確實可以節省一筆錢。

關於這種模式,有的中介機構的廣告語是:房貸轉“房抵貸”能夠讓200萬元的貸款一年“節省”數萬元的利息。不得不說,這樣的廣告語會讓很多人心動。

現實很骨感

不過,我們前面也說了,理想狀態下才可以實現這份美好,現實生活中更多的卻是骨感。

房貸與房抵貸雖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兩者的意義卻差別很大。房貸,也被稱爲住房抵押貸款,顧名思義是爲了買房而設計,相當於專款專用。

而“房抵貸”屬於二次抵押貸款,是指借款人以自然人名下的房產(住房、商住兩用房)作抵押,向銀行申請一次性或循環使用的消費或經營用途的人民幣貸款。前提是該住房貸款還清,無抵押,有房產證,契稅證明和土地證。貸款用途爲消費經驗,包括買車、裝修、教育、醫療、旅遊等用途,但是不能用於買房。

也就是說,房貸與房抵貸的用途是有明確規定的,不是想當然的就可以賺“差價”。

金融環境趨嚴

市場上之所以有“房抵貸”買房的行爲,是因爲銀行與中介在受託支付上發明多種規避之道,銀行難以對貸款去向進行監督。

這種“房抵貸”買房模式,降低了買房和首付的門檻,其實是一種加槓桿行爲,從長期來看風險很大。如果這種資金大規模進入樓市,整個社會的金融風險可想而知,一旦有一個環節資金鍊條斷裂,那麼很有可能會引爆系統性風險。

針對這種現象銀保監會表示,如果是通過房產抵押申請的貸款,包括經營和按揭貸款都必須要真實遵循申請時的資金用途。銀行一定要監控資金流向,確保資金運用在申請貸款時的標的上。

很大多銀行也有明文規定,“房抵貸”抵押金額不能用於買房,一旦監控到違規使用,就會進行催收,情節嚴重的,還將提起法律訴訟。

所以,在買房問題上,我們應該量力而行,鑽漏洞“曲線買房”是不靠譜的,稍有不慎滿盤皆輸,還會因此而上徵信,得不償失。

作者:水皮雜談工作室

編輯:李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