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古塔,原是佛教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用来供奉佛舍利、佛像、佛经,僧人骨灰遗体等,通称之为佛塔。而风水塔,则是从古塔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类型,它脱胎于佛塔,借鉴了佛塔的外在形式,与中国的风水学相结合,赋予了新的涵义和内容。

风水塔根据其性质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重科举、培文风、兴文运的文峰塔,此类塔数量最多,文峰塔内,一般供奉有文昌帝君和魁星,也有在塔上放置文房四宝的。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也称文昌星、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因此多为读书人所崇祀。魁星,也称“奎星”,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有“魁星点状元”之说。在科举制度鼎盛的明清时期,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修建文峰塔,既是对教育的重视,也是对科举考试的期盼。

第二类是补地势,引瑞气,镇邪禳灾的风水塔,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建塔,来保住一方的钟灵毓秀之气,镇邪禳灾,镇山镇水,达到国泰民安。

风水塔在大约十四世纪出现以后,随之便在全国各地迅速传播开来,州、县、镇甚至村都兴起了兴建风水塔的热潮,翻看州志、府志、县志,有关兴建、修复风水塔的记载比比皆是。以至于到了今天,在中华大地上仍耸立着众多的风水塔。总体来说,受经济发展、文化风俗的影响,南方的风水塔要远远多于北方。

经查阅资料、实地探访,河南如今仍矗立的风水塔共有15座。

一、安阳文峰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安阳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位于安阳市老城西北的天宁寺内,始建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后代屡有重修。现存为八角形五级楼阁式砖塔,通高38.65米。塔身底层南辟拱券门,东西北三面为假门,门上部及四隅雕有佛、菩萨、佛传故事及其他装饰。塔身整体结构自下而上逐层增大,增至塔顶为一大平台,台中间有一须弥座,座上砌10米高的喇嘛塔为刹。塔内有梯道直通塔顶。

此塔原为佛塔,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主持修缮此塔时,认为塔与南边的孔庙相呼应,二者可以代表古城的文化高峰,便在塔门楣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将其改为文峰塔。

二、宝丰文笔峰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宝丰文笔峰塔位于宝丰县南2.5公里石洼村文笔峰上,该塔兴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 ,为六面棱形实心砖塔,下面有六角石基塔座,上部六棱尖顶,无层,无门窗,高12.4米。

据清嘉庆《宝丰县志》记载,自明永乐十八年(1418年)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202年中,宝丰只中举人12名。至于中进士,更是少得可怜,从洪武至万历的250年间只有李秉仁一人登进士第。因此,宝丰文人学士和县令等,迫不及待地要千方百计改变这种局面,县令范廷弼崇信术士之言,在文庙前笔山之巅,捐资兴建文笔峰塔,并立碑于塔下,题词“文峰冲天,世出魁元”,以此勉励学子,以求科场夺魁。文笔峰塔的修建,得到了宝丰学子及士绅乡贤的大力支持,都纷纷捐款。在塔体南面所嵌的建塔捐款题名碑上,铭刻着许多捐款者姓名。

三、光山紫水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本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光山紫水塔位于光山县城东门外,因濒临紫水河而得名。紫水塔为八角形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27米。第一层辟塔门,内有塔心室和塔道,可逐层登临,第一层塔身镶石额,书“紫水塔”三字,落款为“光绪丙申孟夏上尝重建,同知衔知光山县事王玉山题”。二至六层均有四个对称的半圆拱形门,二真二假。每层有叠涩塔檐。塔顶为八角攒尖,上置塔刹。

光山县城东部地势低洼,河塘众多,每逢下雨,县城积水皆汇集于此,形成洪灾,于是,便有修塔压海眼,以镇住洪水的传说。据清康熙三十五年《光山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光山县志约稿》记载:康熙三年(1664年),光山知县王起岱,将紫水塔建成竣工。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紫水塔被毁坏,仅保留下一、二层。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知县王玉山主持修复,但因财力所限,仅修复至五、六层。1981年复原七层和塔刹。

四、林州文峰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林州文峰塔又名登龙塔,位于林州市龙头山顶,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平面六角形七层楼阁式砖石塔,通高约20米。塔建在六边形石砌基础之上,上部为七层塔身。塔身一、三、五、七层向南、北设券门,其余各层则其它方向设门。由一层北侧塔门可进入塔室,原有木梯以登高远望,现已封闭。

据民国重修的《林县志》载,从明崇祯丁丑(1637年)到清康熙丁未(1667年)的30年间,林州先后有8人考中进士。然而,此后的140余年间,林州却再也没出过进士。堪舆家认为是县城东西两山高度失衡,造成地失其利,因“地利”因素缺失,故人才难以成名。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巩敬绪调任林县知县后,拟定在龙头山顶建座石塔以振文风。次年建成了一座3层高的石塔。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时任知县袁铭泰将3层改建为7层,并将此塔命名为“文峰塔”。据县志统计,自建塔以后的清道光乙甲(1848年)至光绪癸卯(1903年)的55年中,林州考中了12位进士和50多名举人。

五、洛阳文峰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洛阳文峰塔位于洛阳老城,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初重修,为方形九级砖塔,高28.5米。第一层至第八层在塔北开有一拱门,第九层四面开门。塔内筑有梯道,可逐级攀登,直达塔顶一览洛阳老城风光。始建时,塔内分别在第一层供奉有文昌帝君,第二层供有魁星。拱门皆有题额,如“高瞻远瞩”“二曜平临”等。一层拱门两侧对联,上联:“楼九尽云通天尺”;下联:“楹苑桃李接东壁”。

洛阳城西北高隆、东南低洼,地势不平,风水学认为这样的地势不利于聚气,难保长久平安。因此在东南角建立了文峰塔,使塔顶与城内最高的西北角相平,认为这样便能调和风水,填补缺陷,可以“祈福赐恩”“益国安民”,让洛阳文化繁荣、多出人才。

六、南阳龙角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南阳龙角塔位于南阳城西南卧龙岗上,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秋,为南阳知府顾嘉蘅、南阳县知县钮㵢倡建。该塔为六角形七级密檐式砖塔,塔的第二层东北面塔门上方镶嵌一青石塔名题额,中镌刻“龙角塔”三字,上款题“咸丰四年秋月吉日”,落款“知南阳府顾嘉蘅、知南阳县钮㵢建造,堪舆临晋杨豫怀选吉勘定。”邻塔名题额,自左而右,每一塔面镶嵌一汉白玉,每方一个大字,分别为“奎、娄、联、斗、牛”,“奎”字的右上方款书“咸丰四年”,“牛”字的左下方署款“钮㵢书”。除一、七层外,其余各层每面正中凹嵌浮雕画像砖。图像分别是:麒麟、白虎,苍龙、凤凰、羽人、魁星(奎星),东王公、西王母、猴、蟾蜍、象宝瓶、鹿、凤等。塔刹由宝瓶和6个龙头组成,中竖宝瓶,下为船形的十字架托一半圆球珠,在船形十字架下向塔的六角辐射6个龙头,嘴里各衔一凤铎,随凤摆动叮当作响。

咸丰初年,太平军由湖北进军到南阳一带,南阳知府顾嘉衡和知县纽㵢率官绅修城浚池,练勇歼巢,战事频繁。为加上南阳天灾重重,为镇邪禳灾,确保龙岗隐圣风水,并培植士习民风。

七、汝州奎光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汝州奎光塔位于汝州风穴寺桂香庵东南的状元峰上,建于清雍正癸丑(1733年)仲春,为六角形三级密檐式砖塔。此塔由当地文人共同出资,委托当时的风穴寺方丈脱颖海月所建。据塔铭记载,雍正癸丑仲春,汝州一些文人在风穴寺桂香庵祭祀文昌君,之后倡议建一文峰塔,于是大伙共同集资,托付风穴寺方丈建塔,一个月后塔成,取名奎光塔。塔所在土峰,命之为“状元峰”。塔二层开有券门,一层背后有塔铭,三层正面有塔额。根据塔铭中有“状元峰之建奎光塔也,始于雍正癸丑春”“遥应桂香庵,培文风也”等语,可知此塔为文峰塔。

八、汝州培风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汝州培风塔位于汝州东南虎头村东南的三山中峰顶,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由虎头村马冠群督工创修,后被雷火损坏,其孙监生冬鸣独立重修 。该塔为六边形七级砖塔,塔身为空筒状,通高20余米。塔筑于青石铺就的六边形塔基之上,上为砖砌塔身,每层砖砌檐口,结构简单。塔北面开门,朝向虎头村。一层至六层塔身朝北建有券门,塔七层六面砌有圆窗。塔顶为攒尖顶,塔刹已不复存在。

九、汤阴文笔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汤阴文笔塔 爱浮屠 摄

汤阴文笔塔位于汤阴县城东南城墙旧址上,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高约25米。此塔造型奇特,耸立在高5米的白石底座上,塔身底层为仰钵,仰钵之上为平面八角形砖砌塔座,每一面都按照方位分别用篆书镌刻着八卦符号,塔座上为覆钵,覆钵之上为七层圆锥体造型塔身,每层之间有两行砖砌界檐加以分割。第五层西北方向开壶门,楣题:“俯视天中”,联文:“甲子运回奎宿婺,文笔影入壁波澄”。上款为:“乾隆甲子初夏”,下款字迹风雨剥蚀严重,无法辨认。上部塔刹形式与塔身协调,整体为毛笔笔头造型。塔身整体呈圆锥形,远远看去像是一支倒立的毛笔。

十、唐河文笔峰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唐河文笔峰塔位于唐河县城东南的高岗之上,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高27.3米,始建年代不详。文笔塔在二、四、五、六层均有拱型小门,但不能攀登,塔顶为1米多高的铜质塔刹,有宝珠和基座,四周以铁链固定于塔顶。外壁有题记和壁画,与城内文庙遥遥相望。塔第二层有“光联”“太乙”“秀甲”“天中”八字,三层有“丹凤朝阳”图和康熙、乾隆年间两块重建塔铭。清康熙辛亥年(1671年)《重修文笔峰记》载:“以笔利文,以峰众笔,故曰文笔峰。”清乾隆三年重修题记载:“重建文笔峰序:唐城东南隅,学宫之巽方也。”“学宫他日科甲联绵,未必非文峰之一功也”。

十一、卫辉灵应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卫辉灵应塔又名镇国塔,位于卫辉府城东关外,为七层六角形楼阁式砖塔,高约34.5米,由卫辉知府周思宸主持修建。塔身每层檐下有砖雕仿木结构的额枋、斗拱等装饰,并砌出线条柔和的腰檐。每层有望窗、塔心室,塔心室内设有佛龛共21个,佛龛与望窗相交,构成塔道。每层南北各辟一券门,正南面券门上石碣书'灵应塔'三字,上款为'卫辉知府周思宸',下款为'大明万历十三年',正北面券门上石碣书'护国保民'。从第1层塔门入室,登台阶踏道盘旋而上,可到达第7层。在塔顶内部砌有8卦图,中部有柏木刹杆,顶部用孔雀蓝色琉璃瓦覆盖。

镇国塔位于卫辉府城东关外,明代在卫郡为潞王建藩邸、拓城池时,认为开了东门,造成府城钟灵毓秀之气外泄,知府周思宸因此在东门外修建了镇国寺及塔院,镇国寺早毁,现只存此塔。

十二、新密屏峰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新密屏峰塔位于新密北青屏山顶,为六角九级砖石塔,塔身为圆柱体,高约19米,清顺治十年(1653年)由知县李鹏鸣创建,后倒塌,清咸丰元年(1851年)知县张迁玺、王绶林重建。塔基为青石建造,正方形,塔身为青砖垒砌,塔身为圆柱体,而每层塔檐则为六角形,塔刹为铁铸宝葫芦形。塔身二层西南方有塔铭,书“屏峰塔”和建造年月。

据密县志记载,清朝初年,密县人一连数年科考不利,县令李鹏鸣在青屏山顶创建此塔,取“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之意。

十三、新密杨岭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新密杨岭塔位于新密老县城西南的杨岭村,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由密县县令杨泰起发起修建。此塔从北面南,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砖塔,高15米。基座为青石垒砌,塔刹为青石凿造。塔身第二层嵌有塔铭,塔铭刻《嵩阴》一诗:“山峰鼎峙透,青霄水带山。环佳气绕维,岳嵩高垂阴。”塔身第六层中空,四面各清设一券门,内部相通,券门之上各设一额,上题“天开文运”,四面相同。

十四、许昌文峰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许昌文峰塔又称文明寺塔,文明塔,位于许昌市东南文明寺旧址,为八角十三级楼阁式砖塔,塔高49.536米。此塔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由许州知州郑振光倡导创建,塔基石质八角形束腰须弥座,表面浮雕为连续性的仰覆为莲和卷草花纹。塔峰由外壁、回廊、塔心柱和塔门室等部分组成,塔檐用仿木结构砖质斗拱挑出,塔刹为宝瓶八状。塔身和一层南面辟半圆拱券门,门上嵌石质塔铭,刻“文峰耸秀”四字,塔内筑盘旋的环形梯道,可登塔顶。

郑振光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就任许州知州,到后发现许州文风衰落,于是采纳风水先生之言,取巽方(东南方)文明之象,在许昌东南隅建造文明寺塔,塔内供奉文昌帝君,以祈求保佑许昌科举考试连年高中,人才辈出。

十五、禹州柏山文峰塔

探秘河南现存15座风水塔

禹州柏山文峰塔位于禹州市城南6公里的柏山顶。此塔为八角五级楼阁式砖塔,高16米。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塔基为石质墩土式圆台,高三米左右,塔一层北面开一券门,门楣上题“凌云耸翠”四字,进入券门,有梯道直通塔顶。第二层门洞上题“云汉昭回”,第三门门洞上题“光照钧台”,第四层门洞上题“秀耸钧天”,第五层穹室相通,登至此可以放目四望,门洞上分别题“文峰蔚起”“钧台毓秀”“汉霄腾辉”“天阁文运”。塔顶为攒尖顶,塔刹为葫芦形。

河南保存下来的这些风水塔,大多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已经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或人文景观,给一代又一代的人留下过难以磨灭的印象。如今,这些风水塔大多仍然是地方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性建筑,起着点缀山河、壮观风景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风水塔也得到的应有的保护,许多地方都对风水塔进行的修缮,有的地方还围绕着风水塔修建了游园、公园,使风水塔周围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既美化了古塔周边环境,使古塔也成为当地重要的景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