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古塔,原是佛教獨有的一種建築形式,主要用來供奉佛舍利、佛像、佛經,僧人骨灰遺體等,通稱之爲佛塔。而風水塔,則是從古塔中衍生出來的一個新的類型,它脫胎於佛塔,借鑑了佛塔的外在形式,與中國的風水學相結合,賦予了新的涵義和內容。

風水塔根據其性質分爲兩類:第一類是以重科舉、培文風、興文運的文峯塔,此類塔數量最多,文峯塔內,一般供奉有文昌帝君和魁星,也有在塔上放置文房四寶的。文昌帝君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也稱文昌星、文星,古時認爲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因此多爲讀書人所崇祀。魁星,也稱“奎星”,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有“魁星點狀元”之說。在科舉制度鼎盛的明清時期,社會各界都非常重視,修建文峯塔,既是對教育的重視,也是對科舉考試的期盼。

第二類是補地勢,引瑞氣,鎮邪禳災的風水塔,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建塔,來保住一方的鐘靈毓秀之氣,鎮邪禳災,鎮山鎮水,達到國泰民安。

風水塔在大約十四世紀出現以後,隨之便在全國各地迅速傳播開來,州、縣、鎮甚至村都興起了興建風水塔的熱潮,翻看州志、府志、縣誌,有關興建、修復風水塔的記載比比皆是。以至於到了今天,在中華大地上仍聳立着衆多的風水塔。總體來說,受經濟發展、文化風俗的影響,南方的風水塔要遠遠多於北方。

經查閱資料、實地探訪,河南如今仍矗立的風水塔共有15座。

一、安陽文峯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安陽文峯塔原名天寧寺塔,位於安陽市老城西北的天寧寺內,始建於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後代屢有重修。現存爲八角形五級樓閣式磚塔,通高38.65米。塔身底層南闢拱券門,東西北三面爲假門,門上部及四隅雕有佛、菩薩、佛傳故事及其他裝飾。塔身整體結構自下而上逐層增大,增至塔頂爲一大平臺,臺中間有一須彌座,座上砌10米高的喇嘛塔爲剎。塔內有梯道直通塔頂。

此塔原爲佛塔,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黃邦寧主持修繕此塔時,認爲塔與南邊的孔廟相呼應,二者可以代表古城的文化高峯,便在塔門楣額上題了“文峯聳秀”四個大字,將其改爲文峯塔。

二、寶豐文筆峯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寶豐文筆峯塔位於寶豐縣南2.5公里石窪村文筆峯上,該塔興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 ,爲六面棱形實心磚塔,下面有六角石基塔座,上部六棱尖頂,無層,無門窗,高12.4米。

據清嘉慶《寶豐縣志》記載,自明永樂十八年(1418年)至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202年中,寶豐只中舉人12名。至於中進士,更是少得可憐,從洪武至萬曆的250年間只有李秉仁一人登進士第。因此,寶豐文人學士和縣令等,迫不及待地要千方百計改變這種局面,縣令範廷弼崇信術士之言,在文廟前筆山之巔,捐資興建文筆峯塔,並立碑於塔下,題詞“文峯沖天,世出魁元”,以此勉勵學子,以求科場奪魁。文筆峯塔的修建,得到了寶豐學子及士紳鄉賢的大力支持,都紛紛捐款。在塔體南面所嵌的建塔捐款題名碑上,銘刻着許多捐款者姓名。

三、光山紫水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本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光山紫水塔位於光山縣城東門外,因瀕臨紫水河而得名。紫水塔爲八角形七級樓閣式磚塔,通高27米。第一層闢塔門,內有塔心室和塔道,可逐層登臨,第一層塔身鑲石額,書“紫水塔”三字,落款爲“光緒丙申孟夏上嘗重建,同知銜知光山縣事王玉山題”。二至六層均有四個對稱的半圓拱形門,二真二假。每層有疊澀塔檐。塔頂爲八角攢尖,上置塔剎。

光山縣城東部地勢低窪,河塘衆多,每逢下雨,縣城積水皆彙集於此,形成洪災,於是,便有修塔壓海眼,以鎮住洪水的傳說。據清康熙三十五年《光山縣誌》、民國二十五年《光山縣誌約稿》記載:康熙三年(1664年),光山知縣王起岱,將紫水塔建成竣工。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紫水塔被毀壞,僅保留下一、二層。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知縣王玉山主持修復,但因財力所限,僅修復至五、六層。1981年復原七層和塔剎。

四、林州文峯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林州文峯塔又名登龍塔,位於林州市龍頭山頂,始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爲平面六角形七層樓閣式磚石塔,通高約20米。塔建在六邊形石砌基礎之上,上部爲七層塔身。塔身一、三、五、七層向南、北設券門,其餘各層則其它方向設門。由一層北側塔門可進入塔室,原有木梯以登高遠望,現已封閉。

據民國重修的《林縣誌》載,從明崇禎丁丑(1637年)到清康熙丁未(1667年)的30年間,林州先後有8人考中進士。然而,此後的140餘年間,林州卻再也沒出過進士。堪輿家認爲是縣城東西兩山高度失衡,造成地失其利,因“地利”因素缺失,故人才難以成名。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鞏敬緒調任林縣知縣後,擬定在龍頭山頂建座石塔以振文風。次年建成了一座3層高的石塔。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時任知縣袁銘泰將3層改建爲7層,並將此塔命名爲“文峯塔”。據縣誌統計,自建塔以後的清道光乙甲(1848年)至光緒癸卯(1903年)的55年中,林州考中了12位進士和50多名舉人。

五、洛陽文峯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洛陽文峯塔位於洛陽老城,始建年代不詳,現存爲清初重修,爲方形九級磚塔,高28.5米。第一層至第八層在塔北開有一拱門,第九層四面開門。塔內築有梯道,可逐級攀登,直達塔頂一覽洛陽老城風光。始建時,塔內分別在第一層供奉有文昌帝君,第二層供有魁星。拱門皆有題額,如“高瞻遠矚”“二曜平臨”等。一層拱門兩側對聯,上聯:“樓九盡雲通天尺”;下聯:“楹苑桃李接東壁”。

洛陽城西北高隆、東南低窪,地勢不平,風水學認爲這樣的地勢不利於聚氣,難保長久平安。因此在東南角建立了文峯塔,使塔頂與城內最高的西北角相平,認爲這樣便能調和風水,填補缺陷,可以“祈福賜恩”“益國安民”,讓洛陽文化繁榮、多出人才。

六、南陽龍角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南陽龍角塔位於南陽城西南臥龍崗上,建於清咸豐四年(1854年)秋,爲南陽知府顧嘉蘅、南陽縣知縣鈕㵢倡建。該塔爲六角形七級密檐式磚塔,塔的第二層東北面塔門上方鑲嵌一青石塔名題額,中鐫刻“龍角塔”三字,上款題“咸豐四年秋月吉日”,落款“知南陽府顧嘉蘅、知南陽縣鈕㵢建造,堪輿臨晉楊豫懷選吉勘定。”鄰塔名題額,自左而右,每一塔面鑲嵌一漢白玉,每方一個大字,分別爲“奎、婁、聯、鬥、牛”,“奎”字的右上方款書“咸豐四年”,“牛”字的左下方署款“鈕㵢書”。除一、七層外,其餘各層每面正中凹嵌浮雕畫像磚。圖像分別是:麒麟、白虎,蒼龍、鳳凰、羽人、魁星(奎星),東王公、西王母、猴、蟾蜍、象寶瓶、鹿、鳳等。塔剎由寶瓶和6個龍頭組成,中豎寶瓶,下爲船形的十字架託一半圓球珠,在船形十字架下向塔的六角輻射6個龍頭,嘴裏各銜一鳳鐸,隨鳳擺動叮噹作響。

咸豐初年,太平軍由湖北進軍到南陽一帶,南陽知府顧嘉衡和知縣紐㵢率官紳修城浚池,練勇殲巢,戰事頻繁。爲加上南陽天災重重,爲鎮邪禳災,確保龍崗隱聖風水,並培植士習民風。

七、汝州奎光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汝州奎光塔位於汝州風穴寺桂香庵東南的狀元峯上,建於清雍正癸丑(1733年)仲春,爲六角形三級密檐式磚塔。此塔由當地文人共同出資,委託當時的風穴寺方丈脫穎海月所建。據塔銘記載,雍正癸丑仲春,汝州一些文人在風穴寺桂香庵祭祀文昌君,之後倡議建一文峯塔,於是大夥共同集資,託付風穴寺方丈建塔,一個月後塔成,取名奎光塔。塔所在土峯,命之爲“狀元峯”。塔二層開有券門,一層背後有塔銘,三層正面有塔額。根據塔銘中有“狀元峯之建奎光塔也,始於雍正癸丑春”“遙應桂香庵,培文風也”等語,可知此塔爲文峯塔。

八、汝州培風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汝州培風塔位於汝州東南虎頭村東南的三山中峯頂,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由虎頭村馬冠羣督工創修,後被雷火損壞,其孫監生冬鳴獨立重修 。該塔爲六邊形七級磚塔,塔身爲空筒狀,通高20餘米。塔築於青石鋪就的六邊形塔基之上,上爲磚砌塔身,每層磚砌檐口,結構簡單。塔北面開門,朝向虎頭村。一層至六層塔身朝北建有券門,塔七層六面砌有圓窗。塔頂爲攢尖頂,塔剎已不復存在。

九、湯陰文筆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湯陰文筆塔 愛浮屠 攝

湯陰文筆塔位於湯陰縣城東南城牆舊址上,建於清乾隆九年(1744年),高約25米。此塔造型奇特,聳立在高5米的白石底座上,塔身底層爲仰鉢,仰鉢之上爲平面八角形磚砌塔座,每一面都按照方位分別用篆書鐫刻着八卦符號,塔座上爲覆鉢,覆鉢之上爲七層圓錐體造型塔身,每層之間有兩行磚砌界檐加以分割。第五層西北方向開壺門,楣題:“俯視天中”,聯文:“甲子運回奎宿婺,文筆影入壁波澄”。上款爲:“乾隆甲子初夏”,下款字跡風雨剝蝕嚴重,無法辨認。上部塔剎形式與塔身協調,整體爲毛筆筆頭造型。塔身整體呈圓錐形,遠遠看去像是一支倒立的毛筆。

十、唐河文筆峯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唐河文筆峯塔位於唐河縣城東南的高崗之上,爲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高27.3米,始建年代不詳。文筆塔在二、四、五、六層均有拱型小門,但不能攀登,塔頂爲1米多高的銅質塔剎,有寶珠和基座,四周以鐵鏈固定於塔頂。外壁有題記和壁畫,與城內文廟遙遙相望。塔第二層有“光聯”“太乙”“秀甲”“天中”八字,三層有“丹鳳朝陽”圖和康熙、乾隆年間兩塊重建塔銘。清康熙辛亥年(1671年)《重修文筆峯記》載:“以筆利文,以峯衆筆,故曰文筆峯。”清乾隆三年重修題記載:“重建文筆峯序:唐城東南隅,學宮之巽方也。”“學宮他日科甲聯綿,未必非文峯之一功也”。

十一、衛輝靈應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衛輝靈應塔又名鎮國塔,位於衛輝府城東關外,爲七層六角形樓閣式磚塔,高約34.5米,由衛輝知府周思宸主持修建。塔身每層檐下有磚雕仿木結構的額枋、斗拱等裝飾,並砌出線條柔和的腰檐。每層有望窗、塔心室,塔心室內設有佛龕共21個,佛龕與望窗相交,構成塔道。每層南北各闢一券門,正南面券門上石碣書'靈應塔'三字,上款爲'衛輝知府周思宸',下款爲'大明萬曆十三年',正北面券門上石碣書'護國保民'。從第1層塔門入室,登臺階踏道盤旋而上,可到達第7層。在塔頂內部砌有8卦圖,中部有柏木剎杆,頂部用孔雀藍色琉璃瓦覆蓋。

鎮國塔位於衛輝府城東關外,明代在衛郡爲潞王建藩邸、拓城池時,認爲開了東門,造成府城鍾靈毓秀之氣外泄,知府周思宸因此在東門外修建了鎮國寺及塔院,鎮國寺早毀,現只存此塔。

十二、新密屏峯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新密屏峯塔位於新密北青屏山頂,爲六角九級磚石塔,塔身爲圓柱體,高約19米,清順治十年(1653年)由知縣李鵬鳴創建,後倒塌,清咸豐元年(1851年)知縣張遷璽、王綬林重建。塔基爲青石建造,正方形,塔身爲青磚壘砌,塔身爲圓柱體,而每層塔檐則爲六角形,塔剎爲鐵鑄寶葫蘆形。塔身二層西南方有塔銘,書“屏峯塔”和建造年月。

據密縣誌記載,清朝初年,密縣人一連數年科考不利,縣令李鵬鳴在青屏山頂創建此塔,取“補山水之形勝,助文風之盛興”之意。

十三、新密楊嶺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新密楊嶺塔位於新密老縣城西南的楊嶺村,建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由密縣縣令楊泰起發起修建。此塔從北面南,爲方形七級密檐式磚塔,高15米。基座爲青石壘砌,塔剎爲青石鑿造。塔身第二層嵌有塔銘,塔銘刻《嵩陰》一詩:“山峯鼎峙透,青霄水帶山。環佳氣繞維,嶽嵩高垂陰。”塔身第六層中空,四面各清設一券門,內部相通,券門之上各設一額,上題“天開文運”,四面相同。

十四、許昌文峯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許昌文峯塔又稱文明寺塔,文明塔,位於許昌市東南文明寺舊址,爲八角十三級樓閣式磚塔,塔高49.536米。此塔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由許州知州鄭振光倡導創建,塔基石質八角形束腰須彌座,表面浮雕爲連續性的仰覆爲蓮和卷草花紋。塔峯由外壁、迴廊、塔心柱和塔門室等部分組成,塔檐用仿木結構磚質斗拱挑出,塔剎爲寶瓶八狀。塔身和一層南面闢半圓拱券門,門上嵌石質塔銘,刻“文峯聳秀”四字,塔內築盤旋的環形梯道,可登塔頂。

鄭振光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就任許州知州,到後發現許州文風衰落,於是採納風水先生之言,取巽方(東南方)文明之象,在許昌東南隅建造文明寺塔,塔內供奉文昌帝君,以祈求保佑許昌科舉考試連年高中,人才輩出。

十五、禹州柏山文峯塔

探祕河南現存15座風水塔

禹州柏山文峯塔位於禹州市城南6公里的柏山頂。此塔爲八角五級樓閣式磚塔,高16米。始建年代不詳,現存爲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塔基爲石質墩土式圓臺,高三米左右,塔一層北面開一券門,門楣上題“凌雲聳翠”四字,進入券門,有梯道直通塔頂。第二層門洞上題“雲漢昭回”,第三門門洞上題“光照鈞臺”,第四層門洞上題“秀聳鈞天”,第五層穹室相通,登至此可以放目四望,門洞上分別題“文峯蔚起”“鈞臺毓秀”“漢霄騰輝”“天閣文運”。塔頂爲攢尖頂,塔剎爲葫蘆形。

河南保存下來的這些風水塔,大多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已經成爲當地的標誌性建築或人文景觀,給一代又一代的人留下過難以磨滅的印象。如今,這些風水塔大多仍然是地方的文化符號和標誌性建築,起着點綴山河、壯觀風景的作用。近年來,隨着人們文物保護意識的提高,風水塔也得到的應有的保護,許多地方都對風水塔進行的修繕,有的地方還圍繞着風水塔修建了遊園、公園,使風水塔周圍成爲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既美化了古塔周邊環境,使古塔也成爲當地重要的景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