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出版了《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他在书中采用了一组照片,记录了晚清社会生活的一些场景,今天整理出来,展示给大家。

一家四口合影。

1872年来到中国后,明恩溥先后在天津、山东等地传教,还创立了学堂、医院等慈善事业。通过长期在中国的工作与生活,他逐渐熟悉了中国国情,了解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

在厨房里忙碌的女子。

明恩溥在书中没有对这些照片做出详细的说明,所以我们不清楚其拍摄情况。根据画面记录的历史信息,我们可以推断它们拍摄于直隶、山东等北方省份。

坐在炕头打牌,很开心的样子。

《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以中国人的性格为探讨主题,通过剖析中国人的今昔差异,个人与社会、家族的互动关系,儿童的教养方法,以及一些传统礼仪仪式行为,研究中国人性格的特征。这本书对西方人的中国观念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海河里的船只。
京剧演员。

这位博学的传教士力图以公允的态度叙述他对中国人的认识。他归纳了20多种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有褒有贬。褒的方面有仁爱之心、能忍且韧、顽强生存等等,贬的方面有思绪含混、相互猜疑、缺乏诚信等等。

十几岁的少年做了剃头匠。

著名学者辜鸿铭并不赞同《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的观点,他说:“(明恩溥)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不够深沉。”

正在劳作的木匠。

明恩溥在书中提到中国人普遍比较勤劳。他说:“经常有一些人寻找两种工作来互相调配。比如天津的船工每当河水结冰无法行船时,就拉起冰撬,这个方法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拉东西。同样,有些地方的大部分农村人口忙里偷闲地做帽子、搓草绳,至今还有不少东西拿出去卖钱。”

做针线活的妇女,聊聊家常。

明恩溥特别关注到了女性的辛苦,他说:“你看到中国的妇女,她们的手很少不在纳鞋底的,即使在巷子口聊天,她们也是这样边纳边聊;或许你看到她们在纺线,总不会闲着。”

私塾里上课的情景。

谈及古代教育,私塾是频繁出现的关键词。私塾上课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景,想必现在已经没有人见过。这张照片弥补了我们的遗憾。

一家四代人合影。

大家可能对明恩溥这个人比较陌生,提到一桩历史事件,就能对他有更多的了解。1906年3月,就是他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用清廷“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在他的推动之下,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