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猫的沙雕世人有目共睹。

而这个与生俱来的娱乐精神不止存在于家猫身上,好像所有的猫科动物都得到了某种神秘作妖能力的真传。

去年,多摩动物园的某位猎豹一“夹”成名。这哥们曾以一个奇怪的角度把自己卡住,由于被卡的角度过于刁钻,也让一旁队友的焦虑和当事人的懵逼显得尤为突出。

惨的是,这滑稽的一幕正巧被路过的吃瓜群众发现,被网友们连着笑话了半个多月,甚至搞出了一系列的同人创作。

然而,就在大家笑声还没消停的时候,这兄弟再次以一个难得的姿势把自己脑袋夹了。于是又一次成了人类快乐的牺牲品:

不过,作妖虽是猫科动物的共性,但这种娱乐精神也有强弱之分。在整个猫科大家族中,最能耍宝,又有自己一套独特搞笑风格的物种,就不得不提到【雪豹】了——

不按套路搞笑的雪豹

互联网上,10个“大猫”的搞笑gif里,有8个都得是雪豹。

能在猫科动物里夺得沙雕冠军的称号,这不容易,但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雪豹的行动,突出的就是一个捉摸不定。

前一秒正襟危坐,后一秒就能面对镜头打滚卖萌,各种迷惑动作直接刻在潜意识里。

同样留存在基因片段中的,还有对圆滚滚东西的喜爱。

这一点上,雪豹除了个头比家猫大了点,行为方式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配合上更大的体型,雪豹也能通过更多花哨的动作,成为身边各种球状物体的噩梦。

不过因为体型翻倍,沙雕程度最终也跟着翻倍了:

但有时候这些奇奇怪怪的动作也并非这兄弟有意为之,其实就连他们自己都猜不到自己的下一步的行动。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动作快起来自己都怕(是真怕!)”

从这也能看出,雪豹被自己吓到,那几乎是家常便饭,至于这个怂劲的程度有多深,那得看雪豹的另一大标志性特征:

#雪豹总是被自己的孩子吓到#

总被孩子吓到的雪豹

大自然有时候很怪。在繁衍后代这个环节,有把自己孩子当口粮的,有把自己孩子扔下山崖的,但像雪豹这样总是被自己孩子吓到的物种,也确实神奇。

问题是,这还不是个例:

可能很多朋友都见过在猫咪身后放根黄瓜,猫咪被吓到飞起的动图。关于这个现象有不同的解读,有的说猫科动物的短期记忆力强,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有的说这是多年跟蛇战斗的条件反射。

但不管是哪种,都不太好解释很容易被跟自己同类的小生物吓到的雪豹行为,硬要说的话,也许就是自保意识太强了吧。

爸爸:“卧槽,吓死我了!”

宝宝:“啊,我也吓死了!”

爸爸:“卧槽这啥玩意!”

宝宝:“粑粑,俺就想吃口饭而已,呜呜!”

更逗的是,每次被孩子吓到,雪豹还会启动自己特定的防卫机制:憨憨跳跃。

发动方式是四脚展开,呈人类摆出的“吓你一跳!”的姿势(其实是自己被吓),向前或向后跃出。

其实这样的动作反射本来作用是让雪豹借助丰厚的毛发,实现跳得更远的目的,只是,如果处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这个本领90%的作用都是为了躲避不知哪钻出来的小儿子。

爱咬尾巴的雪豹

除了上面那种标志性的跳跃动作外,雪豹还有另一种更具代表性的动作癖好,就是咬尾巴。众所周知,猫科动物的尾巴和本体是两个不同的生物,并且二者互为亦敌亦友的关系。

雪豹自然没不能免俗,与尾巴之间的战斗,同样是他们一生中的必修课:

“不来个托马斯回旋咬到你,我看你是不知道谁是今天的舞王。”

不过,雪豹咬尾巴,相比其他生物来说,似乎咬的更有价值。因为它们似乎真的非常需要把尾巴放在嘴中,获取某种程度的安定感。

整个雪豹家族,几乎每个豹都会被这项神奇的癖好所感染。

不但小孩子爱咬:

“大人”也爱咬:

这让“咬尾巴”这个动作几乎成了除毛发颜色外,另一个重要的识别标志。甚至很多同人图里,提到雪豹家族时,经常会调侃到他们咬尾巴的梗:

来源:八目鳗w@微博

据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性,是因为雪豹咬自己的尾巴,是像人类一样会从抱着软软的东西那里得到一种安心感。

也对,谁会不喜欢毛茸茸的抱枕呢!

“不行,老子还要再吸一口!!”

可甜可盐的雪豹

一个现实是,上面提到的这些可爱行为动作,往往是在雪豹衣食无忧的环境下发生的。

如果真的在大自然中,那一幕幕滑稽的动作,可能就成了雪豹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活命的本钱。

比如敏感的条件反射是面对威胁时保持战斗力的关键动作;玩闹时夸张的动作幅度,则是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翻山越岭的必要条件;还有它最为人称道的伪装能力,我们还写过一篇文章《一个找豹的图快把网友逼疯了》专门介绍他的“隐身”技能。

历经种种磨难和挑战,雪豹才练就了这样一幅身怀十八般武艺的身躯,而这一切的努力,只为能在贫瘠险峭高海拔雪山中坚强生存。

但即便如此努力,如今雪豹的生存现状依然非常堪忧,因为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早就不只是恶劣的自然条件,还有那些更丧心病狂的偷猎者的非法捕猎。

一方面,有地方的人们认为拥有一件雪豹的皮毛制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为获取珍贵美丽的皮毛而猎杀雪豹;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传统医学迷信雪豹的骨头可以治疗筋骨疼痛、风寒湿痹等症,猎捕雪豹也为获得豹骨入药。

这些扭曲的价值观念,是近几十年来雪豹种群面临的最大威胁。

现实是,在中国,早就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数量其实比大熊猫还要稀少。1972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雪豹确定为全球性的濒危物种,并将其纳入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单。

基于这样的严峻形势,近些年来社会各界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雪豹的生态保护工作。

法律与公约保护的角度,重要的国际贸易公约已经严令禁止雪豹毛皮制品交易;在中国,捕杀倒卖雪豹也出台了非常严格的刑罚进行惩治。之前一直存在的另一矛盾——雪豹与牧民间的冲突的角度,许多地方也通过加固保护区牧民畜栏,“绿色赔款”(牛羊被雪豹咬死的农户,都可以从动物保护站那里得到赔款)等措施,让这一问题大大缓解。

2018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牧民拍到的小雪豹

当然上面这些措施能够顺利执行的重要依托,还要基于大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专项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好在这些年保护工作开展后,人们在保护雪豹方面的努力,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01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基于评估灭绝风险的全球标准,让雪豹从濒危(EN)级别降级到易危(VU)级别。当然,这还不够,易危级别的雪豹的保护形势依然不能松懈,仍需各界的支持与努力。

几天前的10月23日,是国际雪豹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也正在策划全面启动针对雪豹的保护计划和项目。

其中,腾讯基金会、腾讯云小微AI技术团队与WWF联合打造的“神秘雪豹在哪里”小程序也是这个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秘雪豹在哪里神秘雪豹在哪里小程序

考虑到现在公众对于雪豹的认知大多基于表面,对它背后的生活状态、生态环境很少再有更深入的了解——现在这个“雪豹”的小程序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出现的。

依托腾讯云小微的AI知识图谱的能力,在这里,枯燥、零散的知识都会以专业的数据结构连接起来,构建一个非常专业且全面的雪豹知识图谱体系,以直观趣味的方式将知识呈现给大家,以此建立雪豹与公众的联系,进而再让这份公众的关注,对雪豹的保护行动进行更强大的助力。这也是今年腾讯对外发布科技公益互助计划后,在生态领域公益保护的全新探索。

比如,小程序内通过“同域物种生物链图谱”,可以查看与雪豹相关的生物链上每一个物种的简介、成长过程、食物和生存环境,让我们更立体地了解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朋友。

同时,你也可以在里面通过捐赠微信步数,解锁野外的红外相机,在不同的区域放置相机,还可能拍到野生雪豹和其他小动物的珍贵照片——这也算是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豹巡视员的一次“云体验”了。

也许作为普通人,我们对于这些生活在雪山的朋友,没有办法给到直接的帮助。但在现在,如果能借助这些现代科技的力量,能保持着对他们的尊重和了解,并将这种保护意识传递下去,可能就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了。

猫猫的沙雕世人有目共睹。

而这个与生俱来的娱乐精神不止存在于家猫身上,好像所有的猫科动物都得到了某种神秘作妖能力的真传。

去年,多摩动物园的某位猎豹一“夹”成名。这哥们曾以一个奇怪的角度把自己卡住,由于被卡的角度过于刁钻,也让一旁队友的焦虑和当事人的懵逼显得尤为突出。

惨的是,这滑稽的一幕正巧被路过的吃瓜群众发现,被网友们连着笑话了半个多月,甚至搞出了一系列的同人创作。

然而,就在大家笑声还没消停的时候,这兄弟再次以一个难得的姿势把自己脑袋夹了。于是又一次成了人类快乐的牺牲品:

不过,作妖虽是猫科动物的共性,但这种娱乐精神也有强弱之分。在整个猫科大家族中,最能耍宝,又有自己一套独特搞笑风格的物种,就不得不提到【雪豹】了——

不按套路搞笑的雪豹

互联网上,10个“大猫”的搞笑gif里,有8个都得是雪豹。

能在猫科动物里夺得沙雕冠军的称号,这不容易,但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雪豹的行动,突出的就是一个捉摸不定。

前一秒正襟危坐,后一秒就能面对镜头打滚卖萌,各种迷惑动作直接刻在潜意识里。

同样留存在基因片段中的,还有对圆滚滚东西的喜爱。

这一点上,雪豹除了个头比家猫大了点,行为方式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配合上更大的体型,雪豹也能通过更多花哨的动作,成为身边各种球状物体的噩梦。

不过因为体型翻倍,沙雕程度最终也跟着翻倍了:

但有时候这些奇奇怪怪的动作也并非这兄弟有意为之,其实就连他们自己都猜不到自己的下一步的行动。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动作快起来自己都怕(是真怕!)”

从这也能看出,雪豹被自己吓到,那几乎是家常便饭,至于这个怂劲的程度有多深,那得看雪豹的另一大标志性特征:

#雪豹总是被自己的孩子吓到#

总被孩子吓到的雪豹

大自然有时候很怪。在繁衍后代这个环节,有把自己孩子当口粮的,有把自己孩子扔下山崖的,但像雪豹这样总是被自己孩子吓到的物种,也确实神奇。

问题是,这还不是个例:

可能很多朋友都见过在猫咪身后放根黄瓜,猫咪被吓到飞起的动图。关于这个现象有不同的解读,有的说猫科动物的短期记忆力强,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有的说这是多年跟蛇战斗的条件反射。

但不管是哪种,都不太好解释很容易被跟自己同类的小生物吓到的雪豹行为,硬要说的话,也许就是自保意识太强了吧。

爸爸:“卧槽,吓死我了!”

宝宝:“啊,我也吓死了!”

爸爸:“卧槽这啥玩意!”

宝宝:“粑粑,俺就想吃口饭而已,呜呜!”

更逗的是,每次被孩子吓到,雪豹还会启动自己特定的防卫机制:憨憨跳跃。

发动方式是四脚展开,呈人类摆出的“吓你一跳!”的姿势(其实是自己被吓),向前或向后跃出。

其实这样的动作反射本来作用是让雪豹借助丰厚的毛发,实现跳得更远的目的,只是,如果处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这个本领90%的作用都是为了躲避不知哪钻出来的小儿子。

爱咬尾巴的雪豹

除了上面那种标志性的跳跃动作外,雪豹还有另一种更具代表性的动作癖好,就是咬尾巴。众所周知,猫科动物的尾巴和本体是两个不同的生物,并且二者互为亦敌亦友的关系。

雪豹自然没不能免俗,与尾巴之间的战斗,同样是他们一生中的必修课:

“不来个托马斯回旋咬到你,我看你是不知道谁是今天的舞王。”

不过,雪豹咬尾巴,相比其他生物来说,似乎咬的更有价值。因为它们似乎真的非常需要把尾巴放在嘴中,获取某种程度的安定感。

整个雪豹家族,几乎每个豹都会被这项神奇的癖好所感染。

不但小孩子爱咬:

“大人”也爱咬:

这让“咬尾巴”这个动作几乎成了除毛发颜色外,另一个重要的识别标志。甚至很多同人图里,提到雪豹家族时,经常会调侃到他们咬尾巴的梗:

来源:八目鳗w@微博

据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性,是因为雪豹咬自己的尾巴,是像人类一样会从抱着软软的东西那里得到一种安心感。

也对,谁会不喜欢毛茸茸的抱枕呢!

“不行,老子还要再吸一口!!”

可甜可盐的雪豹

一个现实是,上面提到的这些可爱行为动作,往往是在雪豹衣食无忧的环境下发生的。

如果真的在大自然中,那一幕幕滑稽的动作,可能就成了雪豹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活命的本钱。

比如敏感的条件反射是面对威胁时保持战斗力的关键动作;玩闹时夸张的动作幅度,则是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翻山越岭的必要条件;还有它最为人称道的伪装能力,我们还写过一篇文章《一个找豹的图快把网友逼疯了》专门介绍他的“隐身”技能。

历经种种磨难和挑战,雪豹才练就了这样一幅身怀十八般武艺的身躯,而这一切的努力,只为能在贫瘠险峭高海拔雪山中坚强生存。

但即便如此努力,如今雪豹的生存现状依然非常堪忧,因为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早就不只是恶劣的自然条件,还有那些更丧心病狂的偷猎者的非法捕猎。

一方面,有地方的人们认为拥有一件雪豹的皮毛制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为获取珍贵美丽的皮毛而猎杀雪豹;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传统医学迷信雪豹的骨头可以治疗筋骨疼痛、风寒湿痹等症,猎捕雪豹也为获得豹骨入药。

这些扭曲的价值观念,是近几十年来雪豹种群面临的最大威胁。

现实是,在中国,早就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数量其实比大熊猫还要稀少。1972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雪豹确定为全球性的濒危物种,并将其纳入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单。

基于这样的严峻形势,近些年来社会各界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雪豹的生态保护工作。

法律与公约保护的角度,重要的国际贸易公约已经严令禁止雪豹毛皮制品交易;在中国,捕杀倒卖雪豹也出台了非常严格的刑罚进行惩治。之前一直存在的另一矛盾——雪豹与牧民间的冲突的角度,许多地方也通过加固保护区牧民畜栏,“绿色赔款”(牛羊被雪豹咬死的农户,都可以从动物保护站那里得到赔款)等措施,让这一问题大大缓解。

2018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牧民拍到的小雪豹

当然上面这些措施能够顺利执行的重要依托,还要基于大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专项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好在这些年保护工作开展后,人们在保护雪豹方面的努力,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01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基于评估灭绝风险的全球标准,让雪豹从濒危(EN)级别降级到易危(VU)级别。当然,这还不够,易危级别的雪豹的保护形势依然不能松懈,仍需各界的支持与努力。

几天前的10月23日,是国际雪豹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也正在策划全面启动针对雪豹的保护计划和项目。

其中,腾讯基金会、腾讯云小微AI技术团队与WWF联合打造的“神秘雪豹在哪里”小程序也是这个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秘雪豹在哪里神秘雪豹在哪里小程序

考虑到现在公众对于雪豹的认知大多基于表面,对它背后的生活状态、生态环境很少再有更深入的了解——现在这个“雪豹”的小程序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出现的。

依托腾讯云小微的AI知识图谱的能力,在这里,枯燥、零散的知识都会以专业的数据结构连接起来,构建一个非常专业且全面的雪豹知识图谱体系,以直观趣味的方式将知识呈现给大家,以此建立雪豹与公众的联系,进而再让这份公众的关注,对雪豹的保护行动进行更强大的助力。这也是今年腾讯对外发布科技公益互助计划后,在生态领域公益保护的全新探索。

比如,小程序内通过“同域物种生物链图谱”,可以查看与雪豹相关的生物链上每一个物种的简介、成长过程、食物和生存环境,让我们更立体地了解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朋友。

同时,你也可以在里面通过捐赠微信步数,解锁野外的红外相机,在不同的区域放置相机,还可能拍到野生雪豹和其他小动物的珍贵照片——这也算是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豹巡视员的一次“云体验”了。

也许作为普通人,我们对于这些生活在雪山的朋友,没有办法给到直接的帮助。但在现在,如果能借助这些现代科技的力量,能保持着对他们的尊重和了解,并将这种保护意识传递下去,可能就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了。

为什么网球运动员比赛时叫得让人受不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