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代帝王重視騎射,並將“國語騎射”作爲八旗之根本,我們非常熟知的皇太極就是一位“勇力鐵倫,步射、騎射矢不虛發”的歷史人物。因此許多人認爲,清朝崇尚騎射,而不習火器之術,從而導致中國被西方國家侵略。其實不然!在清朝康熙年間,就出現了一支能連續發射28發槍彈的連珠火銃!

這一物品就記錄在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可以說是最早的“機關槍”記載了。這在當時屬於世界首創之舉,它被後人稱爲是現代機槍的鼻祖!但是,很多人又要問了,如果清朝時期已經發明瞭機槍,那爲什麼清軍沒有把它投入到戰場中呢?且聽小編慢慢爲你道來:

發明連珠火銃的人名叫戴梓,他是清朝時期少有的火器專家,從小便對製造東西非常的有興趣,17世紀90年代,大名鼎鼎的“威遠將軍炮”就是出自他手,還仿造過荷蘭的“蟠腸鳥槍”和葡萄牙的一種大炮,但是很不幸,他因爲同僚的陷害,被康熙以私通東洋罪發配遼東,最後鬱鬱而終。

於是有人說,正是因爲康熙,使得連珠火銃的發展中斷。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火銃從北宋發展到明末,一直沒有徹底代替弓箭的原因就是因爲射速慢,傳統的火銃每裝填一發彈都要經過木炭、硫粉、倒火藥、實火藥、放鉛彈、倒實鉛彈、等複雜的過程,而連珠火銃卻將這個複雜的過程簡化爲上膛、扳機、發射三個步驟。

連珠火銃在槍托上設置了彈倉和藥倉,並通過扳動機輪從槍膛後部裝填彈藥,這預示了槍械發展的一個趨勢,後裝化彈藥後裝技術在當時是革命性的,這大大簡化了裝填彈藥的過程,提高了射速。然而,機輪裝填彈藥的方式雖然快,但是卻使得火藥處於鬆散狀態,無法搗實,從而導致發射時爆發力不足,大大影響了射程。

因此,連珠火銃很難有實戰價值,只能淪爲皇帝賞玩的一種器物。這也是導致連珠火銃沒有被大量製造、以至失傳的原因。細想,如果戴梓沒有被陷害,也許清朝的火器技術還有希望與入侵中國的西方國家抗衡,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真沒想到,我們大中國纔是機槍的鼻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