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陳鈺鈴

在榮昌城西大街,有一棟哥特式風格的天主教堂,是重慶乃至西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天主教堂。這座1913年開始修建的教堂,是十九世紀末轟轟烈烈的“大足教案”後,法國利用清政府賠款修建的。凝望這座肅穆古樸的教堂,它的背後卻是一段充滿血與淚的反抗西方列強的抗爭故事。

自1860年中法簽訂《北京條約》後,法國教士深入內地,在各地修建教堂,誘人入教會。那時的傳教士大多是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前驅,以傳教爲名,行蒐集情報、侵略之實。而教堂正是他們進行政治侵略、文化侵略的據點。1882年起,法國傳教士彭若瑟來到大足區龍水鎮,霸佔許多田產修建教堂,不少“街溜子”、地主加入教會。因爲教會特權,入會地主更加囂張跋扈欺壓百姓,而原本無正事幹的混混也因爲只要躲進教堂就不會受到官府追查,開始偷搶作惡。這些教士和教民恣意橫行,漸漸成爲令人厭惡的對象,羣情激昂之下,1886年、1888年靈官會期期間,龍水鎮發生了兩次反教行動。雖受到官府鎮壓,但羣衆對教會的怒火越來越盛。

1890年,又到了龍水鎮傳統的靈官會期,彭若瑟吸取上兩次教訓,提前吩咐官府不允許舉辦迎神會,但附近的百姓仍自發聚到鎮上開展活動。教民王槐之趁亂尋仇,放火燒燬房屋並揚言要捉打前兩次參加反教的民衆,結果引發羣衆反抗,將補修好的教堂擊毀。混亂之中,不少百姓被巡查的官兵抓捕,被捕的人供認三次反教活動的“主謀”是一個名叫蔣贊臣的人,但這人已經趁亂逃脫。在官兵四處搜捕之際,蔣贊臣躲到了自己表哥、西山的挑煤工人餘棟臣的家中。

餘棟臣是西山下的農民,練過武術,平日裏又豪爽耿直,頗有些朋友。一直以來,他對法國傳教士的所作所爲深惡痛絕,也參加了三次反教活動。此次表弟蔣贊臣因教會之事被追捕,更讓他激憤異常,隨即和朋友共12人,在自家院子歃血爲盟,後率領煤窯、紙廠工人100餘人舉行武裝起義,佔領龍水鎮,號召羣衆驅逐外國傳教士,同時發佈檄文揭露外國侵略者的罪行“夫洋人稟夫犬羊之性,假以虎狼之威,不惟憑凌小國,敢又欺侮中華……”可以看出,這羣淳樸的農民在遭“洋大人”欺侮多年後,反抗意識漸漸覺醒。

檄文一出,響應者甚多。距龍水鎮數十里的馬跑場也出現起義人士焚燬當地的天主教堂以支持起義,“義士來自東南西北,擔糧饋晌,婦女亦送簞食壺漿”,一時之間“數百里洶洶騷動”。但好景不長,不久後清政府命重慶知州王增文鎮壓起義。此人採取分化政策,很快就與部分原本支持起義的鄉紳達成合作。腹背受敵之下,1898年,餘棟臣被捉拿監禁在榮昌。

其被逮捕的消息引起同伴的憤怒,衆人集結煤窯、紙廠工人約200餘人,手持大刀長矛,直抵榮昌監獄救出餘棟臣,爾後返回龍水鎮。一路上他們的解救行動贏得了沿途窮苦百姓的聲援與歡迎,“將至龍水鎮,郊迎者數千人以上,並設宴以慰勞之”。餘棟臣當即宣佈舉行第二次起義,並正式提出“滅洋”的口號和宗旨,這一口號比義和團“扶清滅洋”還早。

他們到榮昌捕捉法國傳教士司鐸華芳濟以作人質,又發出檄文歷數西方列強的侵略罪行,並以龍水鎮爲起點,兵分幾路出擊:上攻安嶽、榮昌、隆昌、資州、內江;下攻銅梁、永川、合川、江津、璧山;上逼成都,下壓重慶,聲勢浩大,震動全川。這次起義發生在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土地狂潮、民族危亡的生死之際,起義軍“滅洋”的口號獲得了無數人的支持。幾月時間,起義軍規模達數萬人,湖北、湖南等地也出現“滅洋”的旗幟,打毀教堂,反抗帝國主義。

這次起義持續了近一年,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清政府加強對起義軍的武力鎮壓。1899年1月,餘棟臣率殘部退回西山,向清政府投降。受小農思想和時代的束縛,餘棟臣在辛亥革命後走上了歷史發展的“倒車路”,但仍不能忽視他兩次領導反抗西方列強起義的成績。這些由貧苦農民、手工藝者、被壓迫的普通工人組成的起義軍,讓歷史見證了工人階級與農民同盟軍頑強的戰鬥力和反抗壓迫、反對侵略的堅定決心,也爲共產黨領導這隻堅強的革命隊伍取得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偉大勝利埋下了伏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