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风吹沙

好的电影与看好它的人不相互遇上,电影就不算成功。

《大象席地而坐》,2017年拍摄,这是一部非主流影片。2018年2月本片获得第68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同年10月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六项大奖。

这部电影投拍资金不到75万元,在动辄拍部电影要几千万元的今天,真是小成本制作。

导演胡波,这是他的处女作,也是遗作。

这是一部超长电影,230多分钟。在缓慢而细微的呈现里,翻开生活的“里子”,是它的嶙峋和瘦骨。在长时间的观影体验中,与剧中人一起穿过了长长的隧洞,黑暗而不见光亮的隧洞。不同的是,有的人知道有洞口,但隧洞太长;有的人以为黑暗就是黑暗,没有尽头。如同剧中所说:“世界是一片荒原。”

这是你无可逃遁的生活,生活通往坦途或是悬崖,但那是未知,需要你积蓄力量去穿越黑暗隧洞。

(有点剧透,不喜者请绕行)

我第一次听到大象的叫声,在这部电影里。叫声在天空回响,在寒冷空旷的北方的天空回响,我听出那是“悲鸣”,有人说是“希望”。希望和悲鸣可以交织吗?在希望里生出悲鸣,亦或是在悲鸣里坚守希望,这都是一种生存状态。

四个人的一天。他们是这个乱糟糟的叫井陉的北方小城四个不起眼的小点,互不相干。电影是从早晨开始的,这是个普通的早晨,是所有习以为常日子的开始。所有的早晨都是相似的,平常、忙碌、有阳光或没阳光,但与早晨一同醒来的人却不同。

混混于成睡了朋友的老婆,早晨醒来,茫然空落,他不知道该干什么。空虚总是在荒芜的心里占据更多的地盘。生活于他就是一堆破烂,每天堆到跟前,清理一块,就有新的堆过来。

本地最差学校的高中生韦布的早晨是在父亲的责骂声中开始的,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退休工人老金的早晨坐在昏暗阳台的床上,那是他的“房间”。房子是他的,女儿一家住在里面,他只能住阳台。

高中生黄铃的早晨是在垃圾堆一样的家里穿行,她不知道家该是什么样子,但她知道家不该是什么样子。

拍摄手法使用了手拍,长镜头,变焦,跟拍摇晃,昏暗的光线,缺少光亮的背景和不稳定的重心。

带入感非常强,如同你就在近处静静地观看,又或者你站在高处窥探他人的生活,却时常看到自己的影子。

那种生活和你不同,但在某些地方某些区域又相互打通。

录音采用了同步录制,背景中的各种嘈杂声让影片更加拉近了真实感。

这是一部与煽情无关的电影,整部影片的格调压抑、灰暗、沉闷,但在某些细节上透着难以捕捉的温情,在我看来这就是一部艺术纪录片。

于成偷情被女人的丈夫发现了,那个男人对着窗外说了句,在北方有一只席地而坐的大象,然后就跳了下去。

韦布和父亲争辩,引来更大的责骂,他无法争辩。在昏暗的房间里,镜头移到一条腿,那是父亲的腿,打着石膏,地上有一些药片,父亲吃力地捡起。

老金抱着他相依为命的狗,女儿女婿逼他去养老院,他们想把房子卖了买学区房,否则孩子只能上差学校,老金沉默无言。

黄铃今天生日,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她和妈妈的关系剑拔弩张。妈妈昨晚带回了一个蛋糕,因为宿醉,把蛋糕踩烂了。妈妈是医药代理,为了生计整天喝的醉醺醺,家里象垃圾场。

导演镜头下潜到生活深处,那里幽暗窒息,如同黑暗的海底。

影片选取了现代生活回避不了的问题,校园暴力、学区房、赡养老人、单亲家庭等等,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如同山一样挡在你生活的路上。

我总认为这世界存在平行宇宙,一些人在宇宙的另一边沉默挣扎,那是真实的存在,被忽视或陌视,你没有遇上是你的幸运。我不能说这不是我们的生活,其实它就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不能认知事物的荒诞性,源于我们对现实深层次的疏离和陌生,这种疏离和陌生的表象如同致幻剂,麻痹着许多人的神经。我能够理解这样状态的原因,是因为我知道在有光亮的地方,黑暗同样存在。

每个人的生存状态是不同的,有的宽阔如海洋,有的逼仄如夹缝,那是你无可替代的人生,你必须自己走过去,这多么让人无能为力。

有一次我和朋友走在街道上,路过一所医院,朋友忽然指着街边说,前两天一个农村老太太从这跳楼了,贫病交加。就在那,他指着那个点。可是那里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一切无痕,街树依然绿着,街灯依然亮着。

“那里”已不在“那里”了,它成了一个痂,结在生活的背光面。让人寒冷的是这样的事件不是个别事件,它属于一类事件,这类事件隐匿在生活的褶皱里,覆盖着众多人的日常,这种“日常”天天发生,如同我们的吃饭睡觉,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

这样的现实堆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不会厚待在泥泞中跋涉的人,它给人们铺开一样的道路,你走或者拒绝,道路无动于衷。

于成说,这是一个操蛋的世界。在同样的时空里,有的人遇到了操蛋的瞬间,有的人遭遇了操蛋的人生。这是你无法逃遁的人生,生活就是这样盘根错节,挣扎是原生态,而挣脱是新生态。我们首先要学会和自己和解,然后去和这个世界和解。

四个人从各自灰暗的生活出发,他们终于相遇。

于成问韦布去哪?韦布说去满洲里看大象。于成心底的坚冰瞬间被刺穿一个洞,他流泪了。原来他们是同样的人,原来这世界上有这样一类人,不管现实世界如何“操蛋”,他们心中有共同的“大象”。

这一刹也撞击到了我,我们都是这荒原上的旅人,有着各自的寻找,不同的是一些人走到了光亮中,一些人仍然在黑暗里踽踽独行。

有人说这部电影很“丧”,我不觉得,这部冷到极致的电影,在若有若无间总能捕捉到一丝丝暖意。正是这感知的暖意,支撑着他们,支撑着我们,支撑着这个“操蛋”的世界。

这部超长电影,是导演胡波的坚守。他执拗地对准这样的生活,用心纪录着他所理解的世界,不渲染不粉饰,他真实而执着地展现着生存的原态。他舍不得删减影片,哪怕一分钟,而我认同他的不删,因为每一处的缓慢、长镜头、停顿都带着思考,带着我们对生活五味杂陈的咀嚼。他没有硬塞给我们什么,只是打通了一个通道,然后和观影者一起静静地潜入生活的底层,看隧洞里蜗行的人,同时透视我们自己的人生。

胡波说他不接受存在中功利性的部分,不接受人际勾连为核心的规则。而这部影片完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最元初的内核,这种内核剥离了一切外部因素,剥离了功利性考量,以及媚俗和取巧,以最纯粹的元素展现出来。纯粹到“所见及现实。”尽管他展现了世界的另一面,但通过本片,他对这并不令他满意的世界表达了最大的忠诚。

艺术和商业不能尬聊,商业也不会为艺术肝脑涂地。在夹缝里,天空是一个狭长地带,有的人能够闪转腾挪,有的人就这么直直地走,结果当然不同。好在我们都知道天空真实的样子,好在同样有人坚持着艺术和真实的梦想,所以我们值得庆幸。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说:“一个人往往不是他想成为的那种人,而是他不得不成为的那种人。”许多人离开了,但总有人还在原地,这是身心在高处的导演拍了生活在低处的现实,这现实也裹挟着他,为此他没能走出来,但却把最好的东西留了下来。

我不能说他是为艺术献身,但我知道他坚守了艺术的纯粹,坚守了内心的执着。演员章宇说,胡波没有被这个世界消解。有人说胡波的死,更多的是除了他自己,别人无法体察的荆棘、岩石、饥渴、绝望、巨浪和刺。是的,每一个人的选择不同,包括选择生死,我们无法体会那些选择背后所负载的沉重,尊重他人的选择,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胡波离开了,主创人员、团队完成了后期,未作任何删减。这是尊重,亦是坚守。我看完后对虚空献上我的敬意,电影值得,艺术值得,真实的人间值得。

金马颁奖词里说:这是一部向残酷现实咆哮却饱含诗意的作品。

著名导演李安这样评价:我们常拼命做电影,燃烧自己,把整个生命投到电影里,不敢说点亮世界,可是想把我们的心分享给观众,《大象席地而坐》就是最好的说明,创作者把生命放在电影里,非常动人。

柏林电影节评审特蕾莎·韦纳:《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留下的非凡遗作,故事的严肃性和悲剧性融于利落而不矫情的对白中。近四小时的时间超过了传统的影院格式,但没有一分钟厌倦。

值得一提的是主演章宇,实力出演,表现绝佳。关注到章宇,是在《我不是药神》里的黄毛,《无名之辈》里的胡广生,演活了小人物悲催而倔强的人生。章宇说,这部影片即使不给一分钱,也要去演。

我常想,我为什么喜欢看这些直白的,缺少唯美,缺少岁月静好的电影,源于我对“真实”怀有着敬畏的渴求,在伪饰多于真实的世界,真实经常被隐藏在粉饰后面,魔幻着我们的眼睛。只有剥开那些表面的浮华,才能直面世界的疮痍。而看清世界,才能看清我们自己,而后生出勇气和力量。那只大象为什么席地而坐,因为它的腿断了。这就是不能起身的现实,而我们需要聚集勇气去面对。

最后,缓缓驶来的长途大巴,车灯刺破北方黑暗寒冷的天空,黑暗中人们聚集到灯光下,踢起了毽子,大象的嘶鸣在远处响起,希望的暖意在渗透和蔓延,这是胡波送给这世界的温情。我始终相信,生而为人,都曾努力。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