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暢通跨境投資渠道 實現金融市場境內外協同發展

本報記者 閆立良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簽署給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創造了條件。國際國內經濟局勢的變化,考驗着我國當前的貨幣與財政政策、金融市場改革開放、人民幣國際化、投資消費與外貿等政策取向。《證券日報》記者於日前專訪了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請他就如何應對國際國內經濟變局出招獻策。

貨幣與財政政策保持謹慎

結構性政策會更加得到重視

“下一階段我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何制定取決於經濟的恢復情況。”康勇表示,目前我國經濟保持了穩定復甦的趨勢,並且復甦的領域正在從製造業、出口、投資向服務業、消費等擴散。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現在的經濟復甦還不牢固,世界經濟也面臨着巨大的不確定性。在這樣一個大的宏觀背景下,近期內我國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從總體上來說還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康勇預計,央行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將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節市場流動性,維持目前的利率水平和存款準備金率不變。在保持流動性總量合理充裕的同時,更加註重對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引導,結構性政策會更加得到重視。

康勇認爲,在上半年疫情致使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託底經濟,保障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財政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預計隨着經濟的逐漸恢復,2021年的財政赤字率可以適當減小,但由於經濟還是修復之中,保持一定規模的財政支持依然十分有必要。

暢通跨境投資渠道

打造人民幣避險貨幣功能

對於下一階段人民幣國際化應該採取的措施,康勇認爲,應該繼續穩步推動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謀求更大的發展。爲此,他提出了以下四條建議:

一是進一步擴大人民幣的國際使用範圍,拓展我國經濟國際循環的空間。11月15日RCEP正式簽署,將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更緊密的結合。預期未來區域內將有更多國家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這無疑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二是推進金融市場有序開放。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加深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通過開放和擴大新的跨境投資渠道(如滬深港通、直接入市投資、債券通等),及提升中國在全球基準指數中的比例,讓國際投資者有更多的機會參與中國迅速發展的金融市場。

三是進一步打造人民幣避險貨幣的功能。近年來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保持基本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則出現雙向預期、雙向波動的新特徵,隨着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全球對於人民幣資產的信心也隨之不斷改善。隨着疫情後國內經濟基本面向好,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大環境下,人民幣相比其他貨幣表現更加穩健。在後疫情時代,應逐步建立人民幣匯率的避險功能,爲人民幣的國際使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四是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現代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對於擴大人民幣的全球使用至關重要。例如,可以加快推進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建設。

RCEP破除外部市場壁壘

提升金融監管透明度

RCEP給中國的新發展格局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制性合作平臺,讓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破除外部市場的障礙和壁壘,包括人才、資源、能源、資本等要素都能夠在區域大市場中得到更加高效和低成本的配置。

康勇認爲,RCEP生效後,進口成本將顯著降低,進口產品將大幅增加,從而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增強國內市場流通的競爭力;區域生產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深度融合,有利於我國企業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RCEP涉及的市場準入和相關貿易投資規則,將進一步促使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有助於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也可以通過RCEP享受到更加物美價廉的進口產品,從而提升消費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RCEP成員國發展程度不一,既有高收入國家,也有低收入和欠發達國家。康勇預計,關稅的削減將分階段、漸進式實行,更多地考慮低收入國家的利益和能力,這樣有利於達到區域經濟共同的最大利益,確保成員國都能從中獲益。

“這次RCEP協議首次引入了新金融服務、自律組織、金融信息轉移和處理等規則,並在金融監管透明度上做出了高水平的承諾。”康勇表示,協議爲防範金融系統不穩定性提供了充分的政策和監管空間,爲全球的金融服務提供者創造了更加公平、開放、穩定和透明的競爭環境。對於我國來說,這些規則的制定一方面有利於我國金融企業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場,同時將吸引更多的海外成熟經營者來我國投資,提升我國金融業整體專業水平,有助於我國完善多層次、高質量的金融市場,爲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注入資本力量,暢通國內大循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