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骂的最惨的影视剧作品非张一山的《鹿鼎记》莫属。虽然开播前并没有大肆宣传,但作为张一山主演的年度大戏,还是让不少网友在开播前保持期待。

可开播仅一天,该剧的豆瓣评分迅速跌落2.6,评论里一星差评占比81%。甚至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创建了给黄晓明道歉的超话,原本以为黄晓明版本的《鹿鼎记》已经是毁经典的天花板了,万万没想到张一山版的会青出于蓝。

但奇怪的是,《鹿鼎记》作为金庸的封笔之作,虽然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不同的版本,比如陈小春,黄晓明,张卫健等等都翻拍过。但为什么张一山遭受批评的同时,大家都纷纷怀念起了陈小春版的韦小宝,而不是别人?

陈小春的“韦小宝”好在哪?

要想知道陈小春的韦小宝为什么会让人念念不忘,那就要从这部电视剧的本身说起。1998年《鹿鼎记》的诞生时期,当时的香港处于快速紧绷并且生存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电视是大众赖以消遣的主要媒介。

那时的电视内容主打娱乐,向大众传达的价值观多为正面和温情为主,而陈小春版的《鹿鼎记》正是放弃了艰涩的隐喻以及复杂的说教,编剧在尊重原著,甚至台词都没有怎么修改的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原创的桥段,以此增强关键人物之间的联系。比如双儿提前出场增进男女主人公感情羁绊,韦小宝茅十八路上偶遇的沐王府人士改为沐剑屏、方怡等人并增加了互动等等。

在陈小春饰演的韦小宝身上可以看到这个角色几乎囊括了所有人性的缺点,贪财好色,油嘴滑舌,市侩又狡诈。但同时也可以在他身上看到看到勇敢,有义气和孝顺,这些比较正能量的一面。可张一山这个版本则不同,在第一集中,张一山全程用手舞足蹈加瞪眼的演戏方式诠释了整集的内容,所有情绪的表达全浮在表面,毫无内涵可言。

有网友毫不留情的说,六小龄童是人演猴,而张一山的韦小宝却像是猴演了个人。在他的演绎之下完全看不到一丁点韦小宝的古灵精怪和机智,反而处处都透着猥琐且神经的气息。即使是带着对《家有儿女》中“刘星”的滤镜去看新版《鹿鼎记》也难以接受。

张一山的《鹿鼎记》差在哪?

新版《鹿鼎记》的失败,或者说对比陈小春版的差在哪,大抵有两点原因。第一是选角,张一山之所以会被吐槽像个猴,是他的身材太过消瘦,跟原著中的“扬州小白龙”英姿挺拔的形象丝毫不挂钩。同样因为过于消瘦的原因,张一山的脸颊没有什么脂肪,导致在笑的时候颧骨会特别突出,再加上他总是利用夸张的面部表情来凸显韦小宝的机灵,就会让观众感觉太过猥琐。

其次,如果只是张一山个人演技问题那么还不足以导致整部剧的失败,剧情缺少铺垫和敷衍才是整部剧最大的硬伤。在原著中,韦小宝和茅十八的相遇,以及到北京之间发生的种种故事,整整用了一章去描述。而在张一山这版中,仅仅几分钟就把这一段很重要的剧情一笔带过,一集就顶陈小春版的七八集,剧情推进的速度快到让人害怕。

不仅如此,剧情的逻辑关系更是一塌糊涂,在韦小宝被绑架后,嘴里塞的布是认真的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怕不是跟前段时间因为绑架戏被嘲讽的鞠婧祎塞的是同款化妆棉?这要是不咬的紧一点,分分钟就会掉出来。所以张一山的演技问题在整部失败的剧集中只能占比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锅都该导演和编剧来背。

想当年陈小春版的编剧对原著的每一处改编皆有深意,是在准确判断观众喜恶的基础之上的改编,让金庸这部经典的封笔之作可以更加贴合现今观众的口味。故事其中的内涵不仅具有人性深度以及可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更可以和观众产生共情。而那时的娱乐圈还不是资本操控的娱乐圈,一个好的影视剧作品是编剧、导演以及演员齐心合力创造出来的。

可现如今的娱乐圈就是一个快餐文化的聚集时代,这些快餐文化虽然能够丰富我们的碎片时间,但是并不会向我们灌输任何有营养价值的东西。所以张一山版的《鹿鼎记》完全是影视浪潮下大家都想赚快钱的大环境下的畸形产物。


到底是谁的悲哀?

关于张一山版《鹿鼎记》的差评之中,有不少观众替现在的影视行业感到悲哀。当下的影视行业都在力求迎合观众的口味,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观众的口味是多变的,是看了多方国家的影视作品才培养起来的审美。

可是观众在变的同时,影视行业却没有跟上观众的脚步,依旧用粗制滥造的作品来糊弄观众,结果自然不理想。当观众不再是曾经的观众,影视作品还是以前的标准,那么悲哀的不仅仅是整个行业,而是眼球饱受折磨,娱乐时间被浪费掉的观众。

(原创作者:蜘蛛;娱乐砖家的后院 我们正在努力接近真相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