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有黄龙,何必下江南!”,这是近几年黄龙人最引以骄傲的地方。黄龙总人口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如何让更多的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黄龙县加大移民搬迁、产业扶持和兜底保障力度,全力以赴建机制、育产业、强基础、惠民生,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黄龙版小江南”,让黄龙人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稳,日子越过越红火。

06:27

深秋时节,黄龙山区云雾缥缈,层林尽染,发源自这里的石堡河、仕望河等水系呈放射状注入黄河。位于石堡河岸边的磊庄村窗明几净、宁静而安逸。然而在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只能住在靠山的土窑洞或者靠河的简易房里。

黄龙县石堡镇磊庄村村民 刘元有:原来住的就是那黑窑洞,一下雨在屋里就不敢呆。

黄龙县石堡镇磊庄村村民 同云芝:我之前住的石棉瓦房,冬天前面打着炉子后面就凉,下雨院子里就是泥,一出门就是泥。出去的路都是那石子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2005年,磊庄村开始实施移民搬迁,村民们告别了土窑洞、简易房,有的住进了整齐的平房,有的搬进了安置小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除了发展产业,还可以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光景可是越来越好了。

黄龙县石堡镇磊庄村村民 同云芝:咱现在都是硬化的路好走,房子外面有水里面也有水,现在厕所都改的好好的。闲了就转转,或者看会电视。

黄龙县石堡镇磊庄村村民 刘元有:在这个地方住很安全,各方面都挺好,这地方干净,在这儿住下水电气各方面很好,我心里面很满足。

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瓦子街镇蔡家川村就利用地理优势,发展起了大田蔬菜产业,吸纳村民在种植基地打工,大家顾家赚钱两不误。

黄龙县瓦子街镇蔡家川村村民 张文平:我家三口人,在家里种地,挣点零花钱,这一天100元,能宽裕点。

黄龙县瓦子街镇蔡家川村孟家河组组长 李东赢:这个村流转120多亩,现在就是活少了装一车,不论时间长短,一车500块钱,五个人一人100块,群众增收一户基本上增收是三四千块钱。

蔡家川村的大田蔬菜长势喜人,不远处百亩金丝皇菊示范点里的菊花也开得正艳,偏石村村民陈志国一年四季都在示范点里打工,既挣了钱又学到了技术。

黄龙县瓦子街镇偏石村村民 陈志国:栽菊花苗子,栽完以后就是锄个地,除一下草,再后期就是搭了个棚子,打工能收入个二三万块钱,能学到管理栽植技术。

黄龙县瓦子街镇百亩金丝皇菊示范点技术员 石爱存: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咱们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进行产业发展,一个方面能带动他们就地务工,二一个方面能增加他们土地流转的收入,三一个能够帮把我们这些产业做大做强。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依托产业+就业,走上了脱贫快车道。那些无劳动能力的五保户则免费住进了县中心敬老院,在护工们的照料下,安享幸福晚年。

黄龙县中心敬老院老人 张明珠:从2013年住进了中心敬老院,吃喝不愁,有病有人护理感觉非常幸福,服务态度非常到位,服务非常热情。

黄龙县中心敬老院老人 高同林:有了病人家领导送到医院检查,回来以后服务员给咱发药端饭,再平常还发衣服,各方面都好,按时吃饱饭,啥都不操心。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黄龙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有产业发展能力的建档立卡户,种植玉米、中药材、蔬菜、苗木8300多亩,发展苹果、核桃6700多亩,进行猪、牛、羊、中蜂等多种养殖,把贫困群众嵌入全产业链条上,多元增收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同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837户搬迁群众全部嵌入县扶贫产业开发公司,让大家入股分红。还建立了完善的加工营销机制,让贫困群众的好产品卖上好价钱。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6946元增加至2019年的11916元,增长71.6%。

黄龙县扶贫局局长 王坤峰: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是艰难险重,面对剩下最难啃的骨头,我们将突出产业就业支持扶持和兜底保障政策落实,重点从扶贫资产管理、消费扶贫带贫益贫、易地移民搬迁后续扶持等方面抓好落实,不断提升和强化稳定增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村集体经济发展等11项脱贫攻坚长效机制运行管理水平,确保脱贫质量和脱贫成色经得起历史检验。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拴平 李进平 吕睿 王锦涛 陈为路 乔建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