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正式退出《開放天空條約》,專家:加劇俄與北約對立,拜登政府或不尋求重新加入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趙覺珵】美國國務院當地時間22日宣佈,該國正式退出已有18年曆史的《開放天空條約》,理由是俄羅斯方面違反了這一國際軍備控制和查證協議。美國媒體分析稱,退出這一條約是國際軍備控制體系遭受的最新打擊。此前,特朗普政府已退出《中導條約》,美俄之間將於明年初到期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能否續約也懸而未決。有中國軍事專家23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分析稱,美國“退羣”爲北約和俄羅斯之間增加了不安定因素,進一步削弱了全球軍控領域的基礎。

對於美國正式退出《開放天空條約》,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22日表示,這一舉措是“通過退出過時的、且有利於我們的敵手並損害我們國家安全的條約和協議,從而將美國置於優先地位。”今年5月,美國宣佈將退出《開放天空條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當時聲稱,莫斯科方面屢次違反《開放天空條約》,利用該條約實現擴張目的,在此情形下美方作爲條約成員國繼續履約,不符合美國利益。根據該協議規定,締約國必須在擬退出前至少6個月通知其他國家。

《開放天空條約》於1992年簽署,是歐洲在冷戰後加強互信的措施之一。2002年生效後,條約成員可以對彼此的領土進行短時間預先通知的非武裝的觀察和偵察飛行,以收集武裝力量及其活動的數據。基於這一框架,各成員自那時以來進行了1500多次觀察和偵察飛行。在美國退出前,包括俄羅斯和北約多國在內的34個國家簽署了這一條約。

22日,俄羅斯外交部對美國的決定表示強烈譴責。俄羅斯外交部發表聲明說,“華盛頓做出了舉動。歐洲的安全、美國的安全以及美國的盟國都沒有爲此受益。現在西方很多人在想俄羅斯會有什麼反應。答案很簡單。我們已經反覆強調,一切選項對我們都是開放的。”俄外交部強調,莫斯科將要求條約簽約國保證允許俄方在簽約國領土上空執行觀察飛行,並堅決不向非簽約國傳遞在俄羅斯空中偵察獲得的情報。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3日對此問題回應稱,中方對美方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執意退出《開放天空條約》深表遺憾。美此舉損害相關國家間的軍事互信和透明,不利於維護有關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對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也將產生消極影響。“動輒退約不是一個大國應有的態度和做法。”

美國“退羣”也引發其歐洲盟友的反對。德國外交部長馬斯22日表示,他對特朗普政府的決定感到遺憾,《開放天空條約》有助於在“從符拉迪沃斯託克到溫哥華”的整個北半球建立信任和促進安全。早在今年5月美國宣佈其有意退出《開放天空條約》後,法國、德國等歐洲多國外長就曾發表聯合聲明稱,該條約是加強締約方軍事互信的重要舉措,旨在加大歐洲-大西洋區域的透明度和安全程度。發出聯合聲明的國家會繼續履行條約,而條約本身也將繼續有效。

一位不具名的中國軍事專家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近年來,美國相繼退出《反導條約》《中導條約》和《開放天空條約》,即將到期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也前途未卜,美俄在冷戰結束後的軍控基礎幾乎消失殆盡,對於軍備競賽的約束大大減少,而這實際上會損害各方利益。這位軍事專家補充稱,美國的這一行爲也令其歐洲盟友不滿,它的退出實際上減少了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軍事透明度,加劇了雙方的對立態勢。

由於目前正處於特朗普與拜登兩任政府的過渡期,美國退出《開放天空條約》所帶來的影響也存在不確定性。此前,拜登已經表示,他贊成延長新限制戰略武器協議和其他軍備限制條約。不過,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院呂祥2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拜登上臺後可能不會尋求重新加入《開放天空條約》,從技術上看,目前的衛星技術已經可以完成大部分偵察任務,再費力重回條約意義不大。俄高等經濟學院歐洲和國際綜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德米特里·蘇斯洛夫也在接受俄媒採訪時表示,“美國重返《開放天空條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爲這需要參議院的再次批准,而參議院仍由共和黨人控制,因此這是不可能的。而且總的來看,最近幾十年的實際情況已清楚表明,美國退出軍控方面的條約後是不會返回的。”

特朗普政府在軍控領域的多次“退約”行爲,預計也將爲拜登政府在處理美俄關係上留下更多挑戰。拜登此前曾公開表示,俄羅斯是美國當前面臨的最大威脅。呂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在美俄未來的戰略競爭中,除軍事問題外,預計能源領域也會出現更多博弈。“拜登在能源領域的主要立場之一是開發可能再生能源,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這可能會改變美國能源出口結構,導致俄羅斯能源出口增加,歐洲對俄羅斯的依賴性增強”,呂祥說,這也是爲何連接俄羅斯與歐洲的“北溪-2”天然氣項目遭到美國反對的原因。不過,呂祥也表示,目前來看,拜登爲尋求在美俄關係中尋求有利地位,最優先的工作還應當是恢復國內元氣,解決新冠疫情帶來的巨大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