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爲張藝謀的《一秒鐘》,新晉“謀女郎”劉浩存備受關注,看過劇照之後,許多人紛紛感嘆張藝謀的審美依舊,劉浩存和昔日鞏俐、章子怡、周冬雨、張慧雯等“謀女郎”比較相像。

其實在談到“謀女郎”的時候,大家總會忽略掉一位,她就是魏敏芝,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女主角,她也是唯一一位被張藝謀“勸退”演藝圈的“謀女郎”。

《一個都不能少》中沒有真正的演員,片中的演員都使用了現實中真正的名字,但他們塑造角色的功底卻勝過一些明星,全都是真情流露。

一、十三歲的小老師

1999年,張藝謀捧紅了兩位謀女郎:

一個是《我的父親母親》裏的章子怡;

另一個就是《一個都不能少》的魏敏芝。

十三歲的魏敏芝憑藉着真實自然,又大膽面對鏡頭的本能,在一萬多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被張藝謀定爲影片的主角。

魏敏芝與章子怡相比,並沒有靚麗的顏值,甚至帶着份鄉下人的土氣,但看過電影后,你會發現,在某種程度上,她和章子怡是同類人,她就是張藝謀想要的謀女郎。

電影拍攝於河北省的一個小村莊,高老師因爲家裏母親病的要不行了,趕着回去看母親,被逼無奈下找了十三歲的魏敏芝來代課。

高老師頭髮斑白、皺紋密佈,看起來像一羣學生和藹可親的爺爺,多過像老師,他早早就過了法定退休年齡了,至於爲什麼只找到個初中沒上過的女孩兒來教書,就是因爲村裏實在太窮了,就連他本人都已經半年沒有拿過工資了。

和張桂梅老師的初衷一樣,爲了能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堅守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

魏敏芝臉上泛着大片的紅塊、時常忘詞不自覺的摸摸耳朵、有些靦腆的眼神,個頭並不比面前的一羣小蘿蔔頭要高出幾公分。

儼然就是一幅大孩子的模樣,扮作高老師的樣子,去教一羣的小孩子。

二、小老師組團搬磚

高老師沒交代太多特別的事情,只是反覆向魏敏芝強調一件事情:班上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

魏敏芝將其看作是自己身上最重要的使命,所以在縣裏老師來學校招特長生,要帶走一個小姑娘的時候,她瘋了似的在車後邊追;

在調皮鬼張慧科被家人帶去城裏打工的時候,她在學生的建議下,帶上整班的學生去搬磚,一塊磚才一分五錢,爲了掙齊去城裏的路費,她讓學生一個一個上黑板算數學題,看要搬多少塊磚纔夠路費。

窗外的老村長偷偷往課室裏頭瞄,邊揹着手邊搖頭晃腦有些欣慰的說:

這新老師真不賴,還會教算術,準能把我們學生教好。

爲這羣明明就是在辛酸幹苦力活的小孩子,平添了幾分黑色幽默,姜文看過這部電影后,對村長和魏敏芝的評價頗高:

“那女孩臉上一點不做作,村長走路多有意思,職業演員演這個人物得準備二三年,而且還得費工夫。”

片中所有演員都是村裏的村民,電影裏演得就是生活的常態,又怎麼會有所謂的“表演痕跡”呢?這也是電影在國際上頗負盛名的原因。

一舉獲得十項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一羣小學生在魏老師的帶領下,奔着同一個目標高高興興的往磚廠裏跑了,好像是去玩而不是搬磚一樣,單純而質樸,勞累完後二十多個學生分兩瓶可樂。

一個接着一個喝,上一個學生還沒喝完,下一個學生就迫不及待的去搶,三塊錢的可樂在孩子眼裏,都是稀罕物品,大家一起分享這份童趣,徒留幾分辛酸給觀衆品味。

三、千里尋學生

小孩兒覺得這樣搬下去太費勁兒了,於是又出了一個鬼主意,幫魏老師混車,接着一幫小鬼頭擠擠攘攘,把老師給混上去了。

只不過還是被乘務員給識破趕下車了,魏敏芝直接一路走到了城裏!

到了城裏之後,爲了找張慧科什麼法子都用過了,廣播、登報、堵電臺廣播臺長,當然,錢也很快花光了,肚子餓只能喫別人喫剩的剩飯;困了也只能找個街角睡一下。

十足一個流浪漢的樣子,沒有人想聽她說她的學生有多慘,也沒有人可憐她,電視臺門口登記的老阿姨還嘲諷她有毛病。

看到這裏,很多人會覺得魏老師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她丟下村裏的20多個學生不遠千里去找一個孩子,這不傻嗎?

這不傻,這也是張藝謀選一個十三歲小孩當女老師的原因,小孩子未經社會的腐蝕,是最原始,也是最樸實無華的,她就像一個未經雕琢的璞玉。

魏敏芝有着像章子怡式的倔強,她就像是一個縮小版的章子怡,只不過章子怡是一身傲骨,玉嬌龍式的不甘心與不服輸;而魏敏芝則是認死理的“軸勁兒”。

這份“軸”,恰恰就是張藝謀所看重的那股子“初生不怕牛犢”的韌勁兒,成年人肯定知道大老遠跑去找一個小孩不值得;

但是小孩只會想着丟了一個小孩,就無法完成高老師交給自己的任務,是瀆職;是不負責任。

這種事情只有小孩子才能做得出來,所以鄉村女老師這個角色,萬萬不能讓一個成年的、且科班出身的女演員來演。

四、矜貴的粉筆

城裏的老師普遍有一個習慣,粉筆挑長的用,短的寫的費勁,直接就丟掉了,但是鄉下的老師不是,就算是隻剩一個小指甲蓋一樣短的,被丟到垃圾桶的粉筆,也要撿回來,兩個指甲蓋捏着寫,把最後一點點的粉筆用完。

因爲水泉村小學實在太窮了,一塊錢一盒的粉筆都買不起,就連講臺都只有三個角,臺下坐着兩個小學生,架着三條腿的講臺寫字。

我們很難想象這樣的生活,萬幸的是,魏敏芝在城裏等來了臺長,等到了電視臺的採訪,她在主持人旁邊,和新聞直播間裏一切的科技產品,顯得格格不入。

一路走來,被人嘲笑、餓肚子、睡大街都沒有哭,但是主持人問她有什麼要和張慧科說的,豆大的眼淚一顆一顆的掉了下來。

很委屈,她已經憋了很久了,她很清楚沒人可憐她,所以哭泣是沒意義的,但當有一個人能靜下來,聽她說完整段話的時候,眼淚就如同開閘的洪水般洶湧而至。

通過電視臺的幫助,魏敏芝帶了一堆的物資回學校,終於他們不再籌粉筆用了,可是當面對一堆五顏六色好看的粉筆時,魏敏芝反而不捨得用了。

苦盡甘來,會讓人有種夢幻到不真實的錯覺。

這部電影改變了一個大山裏的女孩的命運,魏敏芝在電影播出後大紅,不過因爲張藝謀的建議,決定好好讀書,甚至在電影熱議的時候,張藝謀還直言:

“魏敏芝不適合做演員,更不適合娛樂圈,不漂亮,身材也不好。”

確實,比起風情萬種的倪妮、老天賞飯喫的鞏俐、傲氣又獨特的章子怡、乃至在流量和演技並存的小花周冬雨,魏敏芝就像一株平平無奇的野草一樣不起眼。

但也就是這部電影,才真正的成就了魏敏芝,改變了她的人生軌道,她纔能有機會讀大學,和出國深造。

我希望大山裏的孩子都能像張桂梅校長給女孩們的“校訓”一樣: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羣峯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撰文:宋居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