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橋,位於紹興市越城區斗門街道方徐村徐家,南北向跨村中小河徐家江,三孔梁式石平橋。橋全長13.84米,寬2.20米,橋高3.20米,孔高2.40米。

興隆橋南北兩橋臺下各留有一孔流水孔。河中間分別用七條和八條豎立石條並列插入河底盤石中,上部則直臥一條石,在條石上再用條石橫向與河岸邊基石搭成平臺,平臺上再條石錯縫疊砌成橋臺。兩橋臺靠邊上部置伸頭臺冒石,臺冒石上承託石樑爲橋面。

南北兩橋臺原各置14級石臺階,現在橋南建有工廠,已用圍牆將橋南的大路堵死,臺階也只剩下11級,行人已無法通行。臺階上窄下寬呈梯形,臺階兩端置垂帶斜坡石,石欄置在垂帶斜坡石上。

橋面置三拼石樑,長5.35米,內淨寬1.62米。橋面東西兩側置有實體石欄。石欄置放在兩邊的石樑上,欄高0.47米,厚0.14米,石臺階兩端蓋置垂帶斜坡石,垂帶斜坡石上也置石欄。石欄之間未設望柱。橋面石欄外側中間刻“興隆橋”三字橋名,右有小字豎刻“民國丁卯仲秋吉日”,左邊的字模糊不清,已很難辨認了。

興隆橋設計巧妙合理,兩橋臺下面形成懸空橋孔,這樣便於水流暢通。橋樑造型獨特,結構堅固,選料講究,做工良好,保存尚好,至今毫無沉降走樣現象。興隆橋雖然沒有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保護,但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登記表之內,是一座較有特色的傳統水鄉石橋,我們也應該合理加以保護。

此橋爲當地丁姓人士出資於民國時期的丁卯年(1927)建造。

方徐村地處紹興市區北部平原水鄉,位於紹三公路東側,東至馬山鎮恂南村,南接東湖鎮柏舍村,西鄰袍瀆村,北靠壩裏金村。由徐家、方家、葛家漊三個自然村組成,其中方家和葛家漊自然村於2003年全部拆遷。

據瞭解,方徐村原有二處有影響古建築,一是花廟,建於宋建炎二年(1128);二是敬敷義塾,明代創建時爲義塾,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爲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爲縣立完小,聲名遠播,成績斐然。爲紹興歷史最悠久的小學之一,是農村縣立學校之始。近代著名文人教育家孫伏園、孫伏熙、張宗麟皆出其門。目前敬敷小學已異地重建,它的原址已成爲新廠區了。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祕書處祕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組長,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