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赵薇这次大胆发声,让我刮目相看

都说,这是个看脸的时代。

可是脸的标准,又如何界定?

有人就是能轻松靠脸吃饭。

有人怎么努力却还是小透明。

最近,赵薇推出了一部女性独白剧。

刚播一集,就将「容貌焦虑」的话题顶上了热搜

今天,就让我们听一听她们怎么说——

《听见她说》

《听见她说》刚播一集,就在豆瓣上获得了8.5的分数。

口碑不俗。

本剧一共由8个单元故事组成,分别讲述女性所面临的问题。

包括: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容貌焦虑、大龄单身、全职主妇、家庭暴力、中年危机、物化女性。

演员阵容上,囊括了白百何、郝蕾、齐溪、王智、奚美娟、杨紫、咏梅、杨幂

赵薇是本剧的发起人兼监制。

同时还亲自执导了第一集《魔镜》。

做这部剧的目的也很明显,就是要为所有女性发声。

向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的性别观说不。

「世界不欢迎倒退,性别观也需要提前。」

第一集《魔镜》讲的就是「容貌焦虑」,由齐溪主演。

剧中的形象,让人几乎认不出她来。

她染了一头绿发,戴着美瞳,涂了烟熏妆,垫高了鼻梁,棕红色的口红性感而发亮。

她对着化妆镜里的自己说:

「我对自己失望,因为我知道,我长得不好看。」

2小时37分钟。

这是她每天花在照镜子上的时间。

不花这么多时间,心里绝对不踏实,也绝不会出门见人。

2小时37分钟之后,她从自己口中的「丑女孩」,变美了。

自拍两小时,姿势不重样。

上百张自拍照,精修三张晒。

朋友圈的点赞,好友的夸赞。

足以让她觉得过去几小时的努力没有白费。

女孩早就认清了这个「颜值至上」的社会现实。

看脸?

不,何止脸。

女性身上的每一处都会被人评头论足。

学生时代,她又瘦又高,被同学嘲笑像根麻杆儿。

暗恋的男同学还给她起了个外号「打狗棍儿」

这个外号伴随了她三年。

也深深伤害了她三年。

从那时起,她便开始有了执念,改变自己的样貌。

感谢美妆博主,感谢网络小课堂。

毕业多年后的女孩,完全变了副模样。

再度参加同学会,成了她的高光时刻。

吸引了无数男同学的目光,甚至连班花都来请教皮肤保养的方法。

终于,她自信满满地说了一句——

「我赢了。」

然而,美妆之下,依旧是脆弱不堪的灵魂。

一根双眼皮贴的掉落,都能让她刚刚建立起的自信瞬间崩塌。

她脱去假发,一点点擦去脸上的妆容。

华丽的面具渐渐褪去,真实的样貌慢慢露出。

其实,那副面容原本就清秀无比。

可是,她自己从没意识到这点。

觉得自己眼距宽、鼻子塌、下巴宽、嘴唇薄。

直到去找医生整容,老医生告诉她:

长得很漂亮啊,为什么要改呢?

女孩一时没忍住。

哭了。

这是第一次有人说她漂亮。

她想整容只是因为不自信,觉得自己丑。

可老医生一句话点醒了她:

「自信的女孩才最漂亮。」

太在意旁人的眼光与评价。

太看重朋友圈里的点赞与留言。

她一直在效仿大众眼里的美,却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活在不属于自己的生活中。

太累了。

她开始质疑这个「一定」的美。

想起自己的独门绝技。

粗脚踝、健壮的小腿,使她穿高跟鞋多久都不会累。

也帮助过她在初中时拿过全区短跑比赛的冠军。

回忆到这里,她露出了一丝骄傲的微笑。

稍纵即逝,又美得动人。

她开始接受自己不完美的身体,眼里渐渐有了自信的光芒。

不完美,也很美。

真正的美,是成为自己。

可以看到,本剧的形式是一大看点。

从宣传之初打出的口号就是「国内首部女性独白剧」。

独白剧,即演员以独白的形式进行表演。

角色不仅是演独角戏,更是主动打破「第四面墙」,像朋友一样对着荧幕外的观众讲述她的心声。

纯粹的独白,强化了一种直接而又强烈的倾诉感。

让我们,听见她说。

这种独特的形式,其实是赵薇从一部BBC剧集《她说:女性人生瞬间》里得到的灵感。

两年前,为了纪念妇女获得选举权一百周年。

BBC制作了这部8集的独白剧。

不同于《听见她说》贴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视角。

原版着重聚焦于黑人民权运动、职场性侵、司法错误判决等更宏大的话题。

1万多人在豆瓣上打出了9.3的高分。

既然《听见她说》脱胎于《她说:女性人生瞬间》,那二者就避免不了要进行比较。

其实赵薇这次借鉴独白剧的形式来探讨国内女性的生活困境,是值得鼓励的。

而且仅从第一集看来,许多地方做得不错。

但相比较而言,这部剧做得还是不够。

被观众诟病最多的一点,便是「过于喊口号」。

《魔镜》一上来就点明了容貌焦虑的主旨。

所有的台词一点儿也不生活化。

而是非常系统,非常工整 ,非常书面

给人的感觉这根本不像是一部剧,而像是一场演讲。

反而丧失了这种与观众面对面倾诉的氛围感。

既然是戏,就应该以打动、感染为目标。

而非直白的宣讲说教。

对比BBC原版就能知道应该怎么做。

剧中人首先是跟观众讲出她的遭遇,她的故事。

而不是一上来就直冲主题。

比如原版第一集《顺从》

开头,一位女性坐在窗前,平静地讲述着自己跟一位男性见面的过程。

男性爽约三次,直到第四次才出现。

本以为她是想讲述关于男女间交往的故事。

但随后却发现他们是工作关系。

女子是寻求机会的演员,男子则是有权有势的导演。

她在遭到导演的冷遇之后,非常担心自己工作不保。

不过,她还是接到了导演秘书的电话,让她去酒店跟导演对台词。

就四句台词也要对吗?

对方的意图不言而喻。

但经不住秘书的劝说,她让步了。

毕竟这个角色对她来说太重要了。

进入房间后,一切都变得不对劲。

秘书离开了房间,留下她跟导演两人。

导演说是给她讲戏,但手却到处游动。

明明白白的职场性侵。

她感到害怕,不敢反抗。

在心里还帮对方找着各种合理的理由。

她逐渐意识到整个事情的严重性。

但面对导演各种要求,她没有办法说「不」。

「我感到头晕,但我还是照做了。」

「可以吗?」我说:「好」。

在角色的叙述下,我们仿佛与她共同经历这段可怕的记忆。

仿佛我们就在一边旁观,任由整件事发生。

接下来更是一场惊人的独角戏。

女子在淋浴间隔着玻璃嘶吼,面部显露出万分的痛苦。

但,我们听不到任何声音。

故事并没有止步于此。

女子又再次面对观众,缓缓地讲述了一则兔子与狮子的寓言。

没有口号式的控诉,也没有过于书面化的表达。

虽然是独白剧,但主体还是在讲述个体的故事。

再加上演员全程的表演非常自然,非常生活化。

所以给观众的感觉更加真实,更加触动人心。

而《听见她说》第一集就像是杂糅了已有声音。

替女性发声,喊出自己的渴望。

发声固然是好事,但仅仅停留在口号是远远不够的。

还有一件讽刺的事情。

《魔镜》讲的是容貌焦虑,在剧中也提出这种焦虑主要来源于社会对美的标准过于单一。

但剧里却明显带有另一种单向性,暗示那种浓妆艳抹不可取。

还有更多的观众在弹幕上大肆评论,显示出一种对于剧中妆容的贬低

另外,女孩卸妆后露出了清秀的脸庞,想让观众感到卸了妆的自己也挺好看。

那实在也是因为齐溪本人就很有气质,所以这样的安排说服力并不强。

而对比一下演员阵容就能发现,BBC《她说》选取的演员几乎没有特别大牌的。

外形样貌更加多元化,距离感也不强。

但《听见她说》的演员,除了两位老戏骨。

其他不是女神级别,也是当红花旦的级别。

而且其中并不是所有演员的演技都是令人信服的。

这样的卡司替女性群体发声,到底有没有足够的代表性和说服力,也值得商榷。

近年来,女性题材的影视剧变得越来越多。

这样的变化当然是我们乐于见到的,但不得不说,目前的水准实在远远不够。

观众真正希望看到的,其实是对现实产生影响意义的优秀作品。

而不只是一部浮于表面的话题之作。

例如,今年就有像《三十而已》这样的「热搜制造机」。

之所以能大火,还是出于观众对这类题材的感兴趣。

但剧作本身并没有很有效地撑起这个足够好的话题,结果高开低走,让人感到可惜。

类似的,还有爆款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

从刚播出时的口碑炸裂,到收尾时的断崖式下跌,无不让人倍感失望。

她们都试图探讨了当代女性的生活困境,或是想当然地为广大女性同胞作出表率和鼓励。

但是,一个个却只停留在话题的表面翻炒,没有给出真正行之有效的答案。

这样的「前车之鉴」迫使现在的观众总担心自己又变成被收割的流量。

发声,只是一个开始。

从出发点来看,鱼叔还是非常认可赵薇这部剧的创作初衷

只是在很多地方考虑得确实还不够细致,不够深远。

这才是刚刚开始的一小步。

千万别将这样不成熟的作品就当成是国产女性题材的巅峰。

改变,不会一蹴而就。

影视作品可以慢慢进步,一天天成长,一点点变好。

但有个重要的前提,创作是为了关注女性、帮助女性,而不是为了献媚女性市场

请将她们看作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不是只把她们单纯地看成「流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女性题材作品的成长发展。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轻声的独白,变成振聋发聩的回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