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你都聽過父母的哪些謊言?

難得帶父母去旅遊,景區規定年滿60歲不需要門票,媽媽就說帶爸爸進去,她不愛玩,在門口等就好了。

一家人去喫火鍋,有菜有肉有甜品,媽媽非要點生菜、生蘿蔔,其他肉啊菜的都不喜歡喫。

世上怎麼會有這樣的人,無止境的給予孩子愛和包容,卻捨不得孩子爲他們花一分錢。

父母總是很少和我們說實話,兩代人的成長背景、教育環境的差異;

註定了我們的世界觀有着巨大無法逾越的鴻溝,註定了這輩子要互相傷害,彼此成全。

真心說出來的不一定是真話,那是父母開不了口的情話。

爸爸媽媽這幾個字,本身就是一件事令人感動的事。

1、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想給父母買東西,盡些力所能及的孝心,卻被父母連連擺手拒絕。

爸爸臨睡前喜歡坐在沙發上看會電視,畢業時,我用第一個月的工資給爸爸買了個足浴桶,想着父母邊看電視邊泡腳,那一定很愜意、舒服。

沒想到卻等來父母的一頓:

“哎呀,你又亂花錢了。”“你省着點,留着自己用,我們不用你管。”

那時候的我覺得特別委屈,後來在電話裏,媽媽偷偷告訴我:

“你爸啊,成天抱着那個足浴桶見人就炫耀,看,這是我閨女給我買的。”

那時候的我也不理解,爲什麼父母明明喜歡卻說不要,口嫌體正直。

直到自己當了媽媽,越來越心疼父母的不容易,那種什麼都想留給孩子的心境,我也總算能夠體會。

錢是有限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限的。

有限的錢面對無限的愛時,錢永遠都是不夠的,只有對自己省一些纔能有更多的錢用在孩子身上。

給孩子買上千的鞋子我不會心疼,給自己買就會捨不得。

還在月子裏的時候,媽媽每週來看我一次,每次各種土特產、營養品大包小包的送過來。

即便現在的我生活還算富足,給他們生活費,卻總是說:

“不要,你們自己留着,以後用錢的地方還很多。”

快30歲的我,還讓他們操心,真的覺得自己愧對於他們。

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擁有足夠的愛和善良,我是幸福的。

唯一遺憾的,就是沒能回報我接受到的這份愛。

有時候真的希望他們可以自私一點,別一聽錢就省,省了一輩子了。

2、

父母想爲我們省錢,把最好的留給我們,但父母過分節儉的行爲,卻會讓孩子在享受生活的很多時候揹負着濃濃的負罪感。

這是朋友和她媽媽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和媽媽逛街,15塊一碗的麻辣燙,她從來都是說她不餓,不想喫。如果我一定要給她買一碗,她就會很嚴厲地大聲訓斥我說:“我不喫。”但是我喫不完,剩下的她又一定要喫,而且喫的很香。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一直避免在外面和她喫東西。我喫飯,她裝作不餓的看着,喫完,她來喫剩飯,這個畫面讓我有些接受不了。尤其是我已經有能力負擔這兩碗甚至二百碗麻辣燙的時候,母親的這個行爲讓我所有的驕傲瞬間破碎。她讓我覺得,無論我怎麼做都無法給父母帶來一頓大快朵頤的飯的安全感。如果說埋怨,只能說,貧弱、自卑的種子由他們在我心底種下。

多年來未曾萌芽卻深深紮根,它在不斷的提醒我的貧窮、我的狼狽,也許這是一生都擺脫不掉的陰霾吧。

父母這份節約的愛,有時卻讓孩子感覺太沉重,提到花錢一直有種負罪感和極度的愧疚。

父母從那個困難的年代走過來,物質貧瘠給他們落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他們這麼做必有他們的道理。

省喫儉用,生怕自己多花一分錢自己的孩子就少一些。

他們帶着這樣的觀念,或者說他們給自己心裏施加的壓力、枷鎖。

每次想起來,做子女的心裏都酸酸澀澀的。

這樣的想法,讓他們失去了多少原本應該有的快樂和安逸啊!

3、

愛是牽絆,不能成爲負擔。

父母不要一味犧牲,更不要爲了犧牲而犧牲。

瑩瑩家裏飯桌上但凡有雞湯,那就意味着是給她一個人做的。

她的爸爸媽媽他們自己卻在喫昨晚的剩飯剩菜。

同在一個飯桌上,卻出現了一條雖然隱形,但涇渭分明的一條線:

線的一端是瑩瑩在喝雞湯,線的另一端是父母在喫剩飯剩菜。

小時候瑩瑩一直覺得自己是壞人,爸爸媽媽對她這麼好,她爲什麼會憤怒?

與其這樣喝雞湯,她更願意一起喫剩飯剩菜。

雞湯可以一起喝,剩飯剩菜也可以一起喫。

但其實,瑩瑩家過的並不拮据,瑩瑩說自己不想喫,要喫大家一起喫,媽媽就會很傷心的哭,甚至冷戰好久不和她說話,打個電話就說:

“你就體會不到我的用心,我都是爲了你……”

父母這種“無私”的“犧牲感”,讓瑩瑩覺得有些壓抑。

她也一直不明白,日子並不差,爲什麼非要把自己弄的這麼悲慘。

她覺得自己快樂都是建立在母親痛苦基礎上,不配擁有快樂,太沉重了。

說到這裏,父母可能很委屈:

難道說,我一心爲了孩子,還錯了嗎?

不是的,爸爸媽媽你們沒有錯。

事實上,那些很多“無私“的“愛”,也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孩子更希望的是父母能爲自己生活一點,能自私一點,不要過得那麼辛苦。

悲情容易讓理性缺席。

父母身上有我們不具備的責任感。

年輕時喫了太多的苦,想一股腦的把好東西留給孩子。

他們的人生經歷使他們,比起相信活在當下,更崇尚苦盡甘來。

當孩子有能力爲你們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的時候,也請不要拒絕。

因爲,爸爸媽媽,你們值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