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這樣的一句經典名言:

爸爸帶娃,活着就行。

也就是說,很多人都覺得,爸爸帶娃肯定是不靠譜的。但是前兩天的這則熱搜,讓網友都感嘆這位爸爸的身手敏捷!

視頻裏,寶寶一個側身摔下搖牀,沙發上的爸爸本來在看電腦,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步跑向寶寶,在寶寶腦袋着地之前穩穩接住

看到孩子沒事,爸爸立馬鬆了口氣,不由得笑了起來。

網友紛紛感嘆這位爸爸的神速!

新聞裏爸爸的樣子,一改平時互聯網上對“爸爸帶娃等於坑娃”的刻板印象。

也有不少網友吐槽:這位寶爸顧着玩電腦沒有把孩子放在身邊,也沒有繫上安全扣...

所以,爸爸到底能不能帶好孩子?

其實,帶娃跟性別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有沒有心思帶娃」。今天的內容看完了「別忘記給寶爸」~(寶爸自覺不自覺帶孩子,就靠這了!)

01

爸爸帶娃=實力坑娃?

一提到爸爸帶娃,媽咪們免不了開啓瘋狂吐槽模式

還有人說,如果說媽媽帶娃是“如沐春風”,那麼爸爸帶娃就是“泥石流”吧。

那麼,爸爸們到底是如何帶娃的?

像這樣:

又比如這樣:

還有這樣:

在傳統觀念裏都認爲,女人更適合帶孩子;還有不少爸爸被媽媽們“譽爲”自己的另一個孩子。

前陣子孫儷託婦產科醫生幫鄧超預約了體檢,哪知鄧超卻在婦產科等了一整天...大男人體檢也得等老婆安排細緻,妥妥地成了孫儷養的“第三個娃”。

圖片來源:微博@turbosun

媽咪們表示:帶娃的時候,爸爸不來添亂就萬歲了。

但是樂媽想說,在育兒裏,不管爸爸有多麼“不靠譜”,都必須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

每個人帶娃方式不一樣,只要對孩子充滿愛,在孩子們最需要的時候陪伴着他,看上去再“不靠譜”的爹,也是個合格的爹,不是嗎?

03

喪偶式育兒,

對家庭的壞處有多大?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選擇做全職媽媽,後悔了嗎?

幾百條回答裏,大概80%的回答都是:選擇當全職媽媽必須要謹慎。

言下之意就是,除非迫不得已,否則別爲了孩子放棄工作。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全職媽媽的累,主要是累在心裏,家人和外界的不理解,讓自己對自己充滿否定,產生自我懷疑。

絕大多數家庭中,媽媽是照顧寶寶的主力軍。日劇《坡道中的家》,就揭示了全職媽媽在帶娃家庭中存在的困境。

劇中的女主人公因爲產後抑鬱+獨自帶娃,還一直被丈夫否定、被打擊,她陷入到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問自己:我做的有這麼差勁嗎?

最終,自我懷疑產生的消極影響,反映到了孩子身上:劇中的女主人公,因爲獨自育兒出現了精神問題,把8個月大的女兒扔進浴缸淹死...

可以說,這部日劇裏所描述的,是許多全職媽媽的真實生活:喪偶式育兒,丈夫不理解,生活壓抑且無望。

就像劇裏的女主人公一樣,太多的全職媽媽,處於一個人苦苦掙扎、孤軍奮戰的困境。

工作日,丈夫時常不在家,而當丈夫回來後,沒有任何的體貼理解,也不分擔育兒工作。

只要看見孩子一哭、或者看到母親稍微做不好的時候,就會開始指責母親:你爲什麼連帶孩子都做不好?

當今很多家庭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往往還是「母親」會投入更多的精力,而「父親」的角色似乎常常被習慣性忽視,甚至是可有可無狀態。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曾提出“依戀理論”:

一個人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從幼兒時期開始,就體驗到來自父母的溫暖,並在這種親密關係中獲得滿意和享受。

家庭和睦、孩子幸福,不能只靠母親一個人的努力。

父親的不斷缺席和一昧的職責,不僅會影響夫妻關係的和諧,還會讓許多全職或者非全職媽媽們崩潰與自我懷疑,更會給孩子的成長與教育造成難以撫平的創傷。

04

爸爸“眼裏有娃”,

纔是父愛的正確打開方式

心理學中說到:

父親這個角色有着更豐富的含義,他不僅是孩子的供養者、引領者和性別榜樣,還是孩子生活的參與者,承擔着對孩子進行教育、溝通、支持和回應的責任。

房祖名曾經在採訪中說過:“我小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爸爸來接我放學。”成龍有一次去接他,卻搞錯了學校。他已經上初中了,但成龍還去小學門口等他放學……

圖片來源:採訪截圖

後來成龍在採訪中多次表示,後悔對孩子的陪伴和關心不夠,最後孩子犯下大錯,都無法去彌補。

父親不僅僅是一個角色,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陪伴。

記得前段時間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裏面女主人公李尖尖的父親李海潮,就不斷被人誇是“最好的爸爸”。

劇裏,李海潮作爲好爸爸的細節數不勝數,讓人看到了男人帶娃下的溫柔和細心。

比如李海潮聽到電話響,卻沒有急着去接,而是跟李尖尖講完話之後,纔去聽電話。

圖片來源:《以家人之名》

李海潮作爲一個大老爺們,卻無比細心,總能及時看到尖尖的情緒,並且耐心回應,從不敷衍。

一位國外的育兒專家曾說過:孩子最大的幸福感,就是“被看見”

我們總覺得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所以纔有那麼多忙於工作而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父親,有那麼多不應該存在的喪偶式育兒。

帶娃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

現實中,多少隻出錢不出力,甚至不出錢、不出力的父親,卻全然不知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席,甚至有些還一昧地指責母親不用心、不盡責。

美好的家庭氛圍,不是靠媽媽委曲求全,也不是光靠某一個人的硬撐而得到的,這都是需要夫妻雙方主動承擔責任、共同面對。

05

最好的家庭關係,

是父母雙方共同努力

曾有人把家庭比喻成一個扁擔,爸爸媽媽在扁擔兩頭,孩子在中間。

要想孩子走得穩,父母的力氣應該是均衡的,並且缺一不可。

陳小春曾說,自己在參加《爸爸去哪兒》之前,跟Jasper的相處時間少得可憐,Jasper都那麼大了,而自己與他相處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1個月。

圖片來源:《爸爸去哪兒》

參加這個綜藝後,對陳小春最大的收穫,是拉近了和兒子的距離,這也讓原本幸福的家庭關係更加溫馨。

Jasper有了父親的陪伴後,也明顯更加活潑開朗。

母親代表大自然、大地與海洋,是我們的故鄉,父親則代表了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美國哲學家艾瑞克·弗洛姆

在家庭教育裏,爸媽的陪伴缺一不可。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就算他們帶娃的功力,可能連媽媽的三分之一都不如。但我們要做的,不是“彈劾”爸爸做得有多差,而給予「恰當的鼓勵」。

當爸爸們的育兒方式,不再頻頻受到質疑,當我們給出更多的耐心,纔會有更多的爸爸們意識到育兒不僅僅是母親的事情。

當然,@爸爸們一定要行動起來:

不要把“我不會...”掛在嘴邊。

放下游戲,放下工作,放下手機,將時間分出一部分陪伴孩子,與他共同成長。

也許會手忙腳亂,也許會一片狼藉。

但,相信一切都會變好。

孩子在你的陪伴下,會變得勇敢,變得更富想象力,變得更活潑與快樂...

讓爸爸成爲光芒,驅散黑暗,爲孩子指明前路;讓媽媽成爲港灣,讓孩子知道,自己永遠有人守護在身後。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