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有女伴才能就餐事件:火鍋店有問題,爲何卻跟“性別歧視”無關?

火鍋店內牆上有明確的標語

近日,在四川成都發生一件弔詭的事兒,一男子和朋友在一家火鍋店排隊一小時後,正準備進入店內就餐,卻因爲沒有女伴被拒絕入內。隨後男子和店家發生爭執,在民警的調解下,店家安排一位女員工陪同,男子一行人才入店就餐。目前火鍋店暫停營業,老闆表示:“原本處於試營業階段,現關注到網上單身男士的評價,決定對經營策略重新定位,會盡快開業。

對於這樣一件事情而言,明面上好像是“性別歧視”的紛爭。可事實上,真要是掰開來看,可能跟“性別歧視”真還沒多大關係,反倒是透着一種“婚戀歧視”。在一定程度上,火鍋店打着“男性有女伴才能就餐”的要求,雖然不見得都是針對婚戀男女,但就先入爲主的認知來講,人們肯定會往這方面想。

當然,從營運邏輯上來講,這其實也比較博眼球,起碼會讓人有進去體驗的衝動。尤其對於當下的餐飲消費來講,越來越強調“主題消費”,也就是明知道火鍋店的喫法都大同小異,也會因店家營運風格不同,產生不同的消費認同。

與此同時,從消費的“多和少”上看,其實有女伴和沒女伴,確實也會有微妙的變化。一般來講,有女伴陪同的情況下,基於“女士優先點餐”和“男士爲面多點”,很容易產生超量消費。從這個視角審視,火鍋店老闆也可算得上“步步爲營”。

至於“性別歧視”的層面,火鍋店老闆壓根兒估計不會去想,因爲就“性別歧視”的邏輯,一直都是“男性指向女性”。至於“男性有女伴才能就餐”的邏輯中,直觀的看“女伴是男性就餐的必要條件”,但是真要深究起來,其實還是沒有擺脫“女性附屬男性的陳舊圖景”。

所以,回到這件事情的爭議上,應該是三個層面的問題:其一,直觀視角下,輿論層面會有“性別歧視”的質疑;其二,火鍋店強調女性的地位,不代表女性就真的被重視,也可能會是反向歧視;其三,這畢竟不是飯店短缺的時代,爲喫頓飯而拉上火鍋店女員工湊數,當事男子確實也是夠“一根筋”。

就“其一”來講,可謂算老生常談。因爲就“性別歧視”的問題算是大話題,只要涉及兩性紛爭的議題,都可能會引入“性別歧視”的討論之中。但多數時候,基本上是“雷聲大雨點小”,往往事件還沒有結果,討論的聲浪就已經敗退下來。

因爲,在一定程度上,過分的強調“性別歧視”,往往就會導致“低自尊”反應的出現,也就是隻要自己覺得不舒服,就會硬往“性別歧視”上靠。這種問題現實生活中往往討論的比較少,反倒是社交媒體上總是一觸即發。於此,我們也發現,往往現實中的事情進入網絡輿論空間後,很容易變成“兩張皮”。

之所以這樣強調,並不是說火鍋店的做法就沒問題,而是對於問題的歸結來講,不能隨意的“扣帽子”。要不然很容易引發“矯枉過正”,失去市場應該有的靈活性。當然,很多事情確實就是約定俗成的,比如服裝店可以分男裝店和女裝店,飯店好像就不太行,這確實也是比較微妙的地方。

與此同時,“其二”的認知邏輯裏,完全是在迎合“極端女權主義”,也就是在形式上看起來女性比男性“更重要”。只是,如果硬性的構建女性的優越感,這本來就沒有真正把女性當回事兒。所以,當事男子“感覺被歧視”,大概率是想多了。

說實話,大多數人遇上這種問題,十之八九應該不會太去追究什麼,最多會認爲老闆的營運思路有問題,然後背後罵幾句走人。不過,就當事男子所提出的“性別歧視”來講,也反映出近些年來“個人維權”的極端化,也就是面對被服務的過程,只要不舒服,不分事兒大事兒小,一律都要要維權。

就好像店家說出“顧客是上帝”的話語後,顧客真的就變成上帝了。可事實上,從一些極端維權的案例來看,顧客非但沒成上帝,反倒像是惹不起的魔鬼。所以,就調解這場紛爭的民警來講,當時估計也是很無奈,可又能怎麼辦呢?

另外,回到“其三”的問題上,不少人揣測可能是店家搞的“事件營銷”,這種可能性有多大,真的不好說。但是對於飯店來講,核心競爭力還在於服務本身,如果一味的“玩營銷”,也只能贏得一時的紅火,不見得能長久地保持下去。

至於火鍋店老闆的回應,很明顯是結構性的狀態,在很大程度上,他所說的單身男性的評價,可能更多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圖景。說實話,輿論最大的不適應,就在於喫飯還需要帶女伴,而非所謂的單身問題。畢竟,就算處於婚戀中的男性,也不見得喫飯都能跟自己妻子或女友在一起,這本身就讓人覺得不太對勁兒。

當然,如果飯店把對應的要求寫在進門的地方,或許也就不至於鬧出這場風波。因爲在這場風波的觸發上,排隊等候一小時也是比較關鍵的問題,畢竟這涉及到時間成本。所以回到風波的觸發上,“性別歧視”真還沒那麼明顯,甚至可以說是“八竿子也打不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