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里的母亲形象大多慈爱隐忍,去年出了一部《柔情史》,把母女关系撕裂给大众看,获得了一些共鸣,说明局部揭开了现实家庭关系里的真实一面。最近帮人邀请一位“母亲专业户”影星出演电影,少不得又要把角色阐述写得深刻奇崛一点。

△《柔情史》剧照丨豆瓣网

所谓中国式母女关系,本来就是一个厚重议题,也不同于学者孙隆基在《杀母的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里描摹的大洋彼岸的另一番景象:想要人格独立,首先得摆脱以母亲为核心的亲密关系的控制。如你所见,在名片《惊魂记》里、在《飞越疯人院》里,磨刀霍霍,“杀母”势在必行。

反观东方,这一议题另有答案。如果非要拿中国作家作品来参照,应该非张爱玲笔下的母女关系莫属:从《金锁记》到《小团圆》,她笔下的那些母女们相爱相杀,成为彼此终生的永恒心结。后来的创作者所做的,无非是继续印证张爱玲,或者延伸张爱玲。

中国式母女关系的第一层,最为人熟知的是相爱相杀,母女活像一对仇人,所谓女人都是同行,同行即是冤家。《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拿黄金枷锁劈伤了自己,也葬送女儿的未来。这类“阁楼上的疯女人”,形象鲜明极致,但也容易标签化,各种狗血剧情里,类似形象比比皆是。而女儿们面对情感勒索,一次次被唤起恐惧感、义务感或罪恶感,勉为其难地答应母亲的要求,却又感到痛苦万分,从而形成爱恨交织的剧情张力。

中国式母女关系的第二层,也是张爱玲步入暮年后创作的《小团圆》里的那种,自女儿角度而言,从缺乏母爱、满足不了母亲的期待,到一种“言传身教的全盘逆反”(学者许子东语),随着女儿的成长,母女既互为镜像又有变异,充满更多幽微之处。

走到了第三层,也就是该追问,她们还有没有和解的可能?在《小团圆》里,作家甚至虚构了她准备还钱给母亲,了结恩义,割断母女之情,颇有少女哪吒般的决绝。血缘、亲情、启蒙、嫉妒、折磨……这笔账该如何清算?一代又一代新人,已经可以独立清晰地给出答案。

从《恶童日记》到近年韩国现象级小说《杏仁》,开篇还有女儿带着孩子跌跌撞撞回家,重新寻求母亲援手的桥段。“父母对孩子都有很多期望,但如果达不到就会希望孩子平凡点。”她们暂时握手言和,并寄望于第三代人。

写给“母亲专业户”的那份角色阐述投递出去,没有下文。很多妈妈角色在等她吧,选择这个,还是选择那个,其实区别不大。

来源:周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