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宜賓11月23日電(張旭)近日,交通運輸部“行在鄉村 遊在路上”脫貧攻堅自駕主題宣傳活動(四川站)走進宜賓市屏山縣。山腳,茂密的砂仁;山腰,連綿起伏的茵紅李樹;山頂,翠綠的富硒茶園。這是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人民過上幸福小康生活的最好印證。

屏山地處烏蒙山麓,地形破碎、山高坡陡限制了屏山的發展,曾經,這裏是“萬壑千山,出門無路;三農百業,舉步維艱。”70%的村沒有硬化道路。如今,這裏是“路橋相通,縱橫聯網;小康路上,大道無疆。”

屏山縣成爲茶葉扶貧產業示範基地。中新網記者 張旭 攝

據宜賓市委常委、屏山縣委書記廖文彬介紹,近年來,屏山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爲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發展機遇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傾力幫扶下,着力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將“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爲脫貧攻堅的先行軍。

2015年即實現100%建制村通硬化路目標,2019年實現100%建制村通客車目標,75%村民小組通硬化路,公路總里程達2488公里,其中國省道330公里,縣鄉道120公里,村組道2038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國省幹線爲骨架、縣鄉村道爲支線、村組道爲脈絡的對外通暢、內部便捷公路路網體系。

5年來,該縣建成村道聯網路、通組公路、扶貧路、旅遊路、資源路、產業路等農村公路共計1654公里,極大推動了以種植茶葉、茵紅李、白魔芋等爲主的種植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如期實現高質量脫貧。如今的屏山,是中國有名的“綠茶之鄉”和“白魔芋之鄉”,茵紅李種植規模達10萬畝,投產面積超8萬畝,年產量約9萬噸,遠銷上海、浙江、江蘇等長三角地區,2019年創造經濟產值近5億元。

“2015年以前,屏山縣道路等級低、路網密度低、通村通暢率低,羣衆出門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農產品運輸是肩挑背馱、舉步維艱,通水泥路成爲了屏山人民脫貧奔康道路上最大的期盼!”屏山縣委副書記、縣長代軍介紹。

說起交通對人民生活的改變,當地茶農有一肚子話要說。1976年生的張德兵是屏山縣本地人,1999年返鄉創業做茶葉生意。他記得,90年代茶農在白天採摘,步行一個多小時將茶葉運送到加工廠,否則就只能晚上拿着火把回來。“此前我們這裏的重點是爲向家壩水庫移民,2015年開始工作重點變成產業扶貧,2016年公路修到了山上,從此農民的收入開始大幅增長。”

張德兵接受採訪。中新網記者 張旭 攝

由於道路陡峭且沒有公路,以前的茶葉運輸只能肩揹人扛,運輸成本佔生產成本20%。有了公路,家裏買輛車就可以運到山下,運輸成本降到了3%。茶農便利了,客戶考察進貨也便利了,生意更方便開展。

張德兵告訴記者,他當年出去打工的時候,當地種水稻自給自足尚不能完全滿足,如今只要家裏有幾畝茶葉,脫貧奔小康已不是問題。他管理的茶園規模也從幾百畝到了如今的兩萬畝,正在做大做強。

一路通,百業興。截至目前,屏山經濟開發區已累計簽約紡織企業32家、建成17家、在建15家,預期實現年產值366.7億元,初步建立涵蓋紡紗、紡線、織布、服裝的產業體系;全縣茶葉面積達到21萬畝、茵紅李面積達到12萬畝、年產生豬22萬頭,農村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206元。

2019年,屏山縣實現了縣內10765戶42826人貧困戶全部脫貧。今年2月,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准屏山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今年8月,屏山縣順利通過國家脫貧攻堅普查驗收。

四川開展的鄉村客運金通工程。中新網記者 張旭 攝

“借力交通,宜賓脫貧步伐鏗鏘有力。”宜賓市委常委、屏山縣委書記廖文彬向記者介紹,今年4月,宜賓市率先在全省實施鄉村客運“金通工程”全域試點,普及2813個建制村,惠及羣衆 400餘萬人。通過“全域打造、全域切入、全要素保障、全民化參與”的方式,投入資金4000餘萬元,精準掌握全市2813個建制村基礎信息,加寬改造農村公路514公里,整治“暢返不暢”路段204公里,增設路側護欄60公里,切實改善農村公路基礎設施條件。投入客車1710輛,247個建制村調整爲日發班,359個建制村調整爲趕場班+週末班,244個建制村實現公交化運行。

“今後,我們將努力探索鄉村客運與產業發展、鄉村旅遊、農村物流等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依託鄉村客運場站,完善城鄉客運線網和物流配送網絡,在金通之路上行穩致遠,爲鄉村振興注入交通活力,全力打造宜賓交通新品牌,樹立酒都發展新形象。”廖文彬表示。(完)

【編輯:張一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