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时刻11月24日讯(融媒体记者 刘瑞)我市海洋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向海图强,潜力无限、大有可为。眼下,我市正借助已积累的雄厚海工基础,全力推进“百箱计划”,推动海洋经济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初冬时节,在长岛试验区海域,升降机将第一组20个鲍鱼养殖网箱从大海中缓缓吊起,标志着全国第一个坐底式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1号”正式投用。南隍城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工人郝长柒:“过去在养殖区喂这些鲍鱼得一天时间,现在在这个大装备上一个小时就喂完了,并且也不怕有风有浪,也不会颠簸,感觉特别舒服,很快活就干完了。”

由近浅海走向深远海是我市发展海洋牧场的方向所在,今年年初,我市启动了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国鲍1号”就是第一个建成下水的智能化网箱,同时也是我市在海洋产业领域大胆创新、探索的典型。在此过程中,中集来福士将先进的海工技术嫁接到渔业领域,通过大型的现代化装备推动渔业养殖走向深远海。中集来福士国鲍一号网箱技术经理刘振明:“前期走访南方看他们大部分采用的浮式养殖方式,而根据我们北方长岛海域海深来看,自然条件这种方式有其局限性。”

另辟蹊径,借助以往设计深海钻井平台的技术优势,团队最终设计出坐底式网箱,打破了过去只能在水深7米海域进行养殖的限制,直接走入深海海域,养殖空间和效益得到有效发挥。中集来福士国鲍一号网箱技术经理刘振明:“通过走向深海我们增加了养殖水体,之前近海区域只能养殖一到两层我们深远海能够养殖六层,增加了养殖效率。”

“国鲍1号”共有三个养殖区,可悬挂约37000个海珍品养殖笼,年产优质海珍品70-120吨。养殖网箱还搭载了全新的5G信号站,可对养殖海域全天候监控监测,实现科学养殖。长岛试验区南隍城村党支部书记李盛平:“突破了传统的鲍鱼、海胆在外海、深海人工养殖和对养殖水深的限制,利用外海水深流大的优势,真正实现了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类野生”养殖。”

近年来,烟台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已积累了雄厚基础,现有规模以上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企业26家,依托装备优势,我市实施的“百箱计划”还将建设渔业产业园区,打造从鱼卵到成鱼的成熟产业链。整个项目达产后,全市深远海养殖将达到年产10万吨规模,产值66亿元。“十三五”以来我市渔业经济总产值由946.6亿元增至1116.7亿元,年均增长5.7%;渔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1%,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海洋牧场建设成为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推动渔业“接二连三”,将渔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海洋渔业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1:43:26。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陈相堂:“下一步我们将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优先、深潜海、远近海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思路,打造烟台西部、北部、东北部和南部四大海洋牧场带,实施百箱计划,推进五处深水大网箱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以及人工鱼礁群建设。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全市渔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