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很久的剧版《半生缘》终于开播了。

这部从选角开始就让人瞠目结舌的张爱玲原著改编剧集,当年招致的骂声,并不亚于《第一炉香》。

曼桢选择蒋欣,无论从外形还是演员给人的印象,都离题甚远。

而刘嘉玲演曼璐,更是360度都看不出适配度。

这剧压了三年,最近播出时改名《情深缘起》,片头抹去改编自张爱玲的痕迹,倒也不失为挽尊的好思路。

剧集试毒咱们留到二条说,单从选角看,这么令观众大跌眼镜的荒谬选角,营销号爆料都会被骂“太假了”的程度,到底是怎么一路成真的呢?

近期豆瓣鹅组一个真正业内小姐姐开帖,聊了贵圈项目的那些事儿,其中大量讯息与我所知道的互相印证。(本来应该指路这个帖子地址,但帖子火了以后她怕被发现已经自己沉帖,所以别问我啦)

借此契机,我们来聊聊贵圈的选角逻辑。

例行声明:

本篇“选角”逻辑只限定于探讨内娱影视剧主要角色的选择,各种信息来源包括并不限于业内爆料、朋友亲历、演员自述等,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例子你们随便听听,别问真假,问就全是假的,图是随便找的,与文字无关哦。

首先让我们明确选角的基本逻辑。

选角,永远是向上负责、向资本负责,而不是向市场负责的。

角色选择要说服的不是观众,而是上司和投资人爸爸。

所以广大社畜代入自己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知道:直觉上适配度再高的选角,也要面临无数质疑与挑战;而那些看似荒谬的选角背后,却有千万条可以向上说服的理由。

说回《情深缘起》。

这部剧开机于2017年10月,这个时间点前发生了什么呢?

2016年《欢乐颂》促成了蒋欣华妃后的二次爆红,而2017年5月开播的《欢乐颂2》虽口碑垮掉,但收视率居高不下。

选蒋欣,就是选择了一个“擅长演苦情角色”的有“高收视率爆款剧傍身”的国民度高的女演员。

对没读过或读不懂《半生缘》的投资人爸爸来说,曼桢不也是苦情角色吗?这不就对上了吗?!

选择刘嘉玲逻辑类似。2017年,电影咖下海拍电视剧还是稀缺的,周迅的《红高粱》大获成功在前,《如懿传》还在拍摄中,而港台老一辈明星的滤镜还很厚,选择刘嘉玲,噱头十足。

何况提炼曼璐人设,不就是人老珠黄、后期黑化的舞女嘛,刘嘉玲哪里不合适了?!

你看,观众眼中错漏百出、哪儿哪儿都挨不着的选角,真去提炼向上说服的逻辑,简直无法更充分了。

当然,我并不真的了解这版《半生缘》选角的考虑和背后的故事,但这个逻辑思路,在九成剧组都成立。

互联网资本涌入影视圈后,因为爸爸们对内容的判断“隔行如隔山”,这个逻辑就更起主导性作用了。

我们在蔡徐坤微博转发过亿被央视批?流量对娱乐圈的统治到头了吗 中曾经写过“流量”的逻辑:

角色选择同样如此。

只要解释到位,甩锅水平高,绝大多数项目的参与人并不真正承担项目扑街的后果,解释得通,才是王道。

而观众最在意的角色适配度这个理由,又如何证明呢?又怎么比得上收视率、微博粉丝数、过往票房、热搜统计这些所谓的硬指标呢?

有人会问:就算照这个逻辑,能解释得通的选择多了,为啥是ta?

明确了基本逻辑,我们再来谈正常情况下的具体逻辑。

——成绩

这不用多说,主要是过往作品的收视率、播放数、播出时的话题热度、演员奖项、国民度和热度等。

——投资成本

现在除了几家大影视公司,主流影视作品的第一出品人都是平台了。项目拿平台定级平台投资,按投资规模找相应级别的演员,要么敲下演员后按演员级别谈投资,这两种情况是并存且混杂的,是会在项目过程中流动变化的。

——类型

从古早的漫咖啡四神兽起,每个招商PPT里,类型剧的“拟邀主演”,永远只对应着那么几个名字。比如85花+杨紫之于古偶,比如靳东孙俪之于都市剧,投资次一级,当然也有次一级的名单与之对应。

PPT这么写,显然是因为听汇报的人想要这么听。

——配合程度

小伙伴讲过一个选角轶事,某都市剧选女主角,竞争的女演员A和女雪花B彼时名气咖位相差不大,制片人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剧组跟导演发生矛盾怎么办?”

A答:就事论事。B答:唉呀怎么会发生矛盾呢,不会的。

于是用了B。

——搭配

咖位相匹配不仅是项目组的需求,也是演员自己的诉求。咖位相差太多不行,从项目端来说,大咖配nobody,看起来令人迷惑;从演员的角度看,大咖更不愿白白提携新人,粉言粉语就是“拒绝扶贫”,除非有什么利益牵扯。

但咖位过于对等也很要命。项目端来说,撕番撕待遇撕戏份撕话题度,桩桩件件都头疼;而在演员角度,哪怕都是主角,也要争个剧情中心人物吧。

所以最常见的搭配就是A女+B男,或A男+B女,你们脑中肯定有画面了,不举例了。

——性价比

所谓性价比,其实就是名气咖位演技和影视剧实绩,与其片酬的综合考虑。前几年大陆顶流天价片酬时,很多港台“红过”的艺人成了备选,国民度不低,演技和职业态度也相对好一些,最主要的是,要价没那么离谱。

寒冬里不愁剧拍的非一线演员,很多都是靠给力的经纪公司和高性价比占据竞争优势。

——团队给力

于正给旗下演员接外戏的能力有目共睹。类似的,之前豆瓣小组讨论过,某公司旗下艺人无论咖位都几乎不演配角,就是团队核心人物给力。

这种给力,也是资源、人脉、眼光和艺人管理的综合能力,不然很难延续。

——档期

这不用解释了,千万条合适,没档期都白费,现在很少有剧组会苦等演员档期,咖位再大在爸爸眼中都不是孤品,都可以找到替代方案。

必须要再次强调的是,以上所有都不会单独成为决定性因素,最终的选角基本都是多重因素多方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

扛收视的要价高、难伺候,团队给力的差点知名度,好不容易敲定了A女,结果她死活看不上B男恐怕还得换,成本万一调整全盘重来,好不容易选定演员还有可能因为拖太久档期又匹配不上……

很多粉丝骂影视项目溜粉,其实有些是真溜粉,有些实在是爆料速度赶不上变化速度,贵圈能熬到开机的项目,演员都不知道换过多少轮了。

——不考虑演技吗?

具体逻辑里说了这么多,却没有提演技,是演技不重要吗?

确实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重要。大把烂剧和渣演技的走红,证明了绝大多数观众是演技不敏感人群,而项目中有演技评判能力的创作者,话语权都比较弱。

何况演技再糟烂,配音也能顶半边天。

但演技如果差到“成了梗”“出了圈”,尤其还因为众嘲带扑了原本水准不错的剧集,那身价和咖位就可能飞速下坠。

——演员负面呢?

要具体区分。出轨劈腿做小三,不闹大也许还不会太影响,但闹出热搜闹出记忆点,比如张铭恩那样,制片人可不就纷纷给了B级?

港台艺人的政治立场,大陆艺人的涉政言论,爆就有可能搞死整个项目,但这很难提前预警,尤其是后者。

至于肖战这样的情况,实属今年新出现的风险类型,几轮折腾下来,必然观望的多,有心火中取栗的也不在少数。

不过这两年网络舆论极端化趋势明显,很多明星负面,搁从前能平稳度过,搁当下也许就是大雷,背景不硬没人力挺的,也就逐渐边缘化了。

——有没有X选?

那显然是有。哪个甲方还没有几个用熟用惯的乙方呢?吴磊这几年主演的大剧全是鹅出品,鞠婧祎的一水古装甜宠剧全是桃出品,天猫代言人易烊千玺的两部剧和两季综艺都在酷。咖位大的可以叫战略合作,咖位小一点的说是“X选”并不为过,平台竞争激烈,这种深度合作一般都是阶段性排他的。

——潜规则?

从社畜的角度看,潜规则的概念如今越来越模糊了。

X选算不算潜规则?出品公司用自家艺人算不算潜规则?经纪人人脉广手腕高算不算潜规则?艺人公司要求一拖一甚至一拖N算不算潜规则?主创团队用老搭档算不算潜规则?有话语权的主角指定另一主角算不算潜规则?无论机构还是演员本人的封杀黑名单算不算潜规则?按迷信选角算不算潜规则?资源置换算不算潜规则?

只把吃瓜群众喜闻乐道的金主关系看成潜规则,是不是太狭隘了?

——观众不喜爱,真的没用吗?

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在于:你是观众,观众全是你吗?

永不进步的85花演技,吃瓜群众吐槽了五六年,但要到下沉市场都厌倦时,剧才真正扑街。

还有一个更要命的问题是:你真的坚决表达过自己的不喜爱吗?很大声的那种。

我猜很少。大多数的拒绝都没那么坚定,大多数的观众也很少公开表达自己的不喜欢。渣演技到AB、负面到薛之谦那个程度,也要连续有项目扑街,资方才会意识到观众是玩真的。

双标也是绝大多数吃瓜群众意见被漠视的原因。

批评渣演技也好,德不配位也好,都是“你说的太对了!但我雪花不这样。”

那哪个明星还没几个粉丝呢?当下内娱的反抄袭不可谓不轰轰烈烈,可反到自家雪花身上不也没了声音。连被视为大是大非的抄袭问题都如此,演得差、不适配、资源咖,又有什么要紧?

选角都如此,贵圈影视项目的内容水准也就可想而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这样的业界生态,害我试毒试到怀疑自己也怀疑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