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9月,江阴籍著名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先生留学伦敦大学时写下了不朽的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诗以寄情,文以咏怀,纪念诗作创作100周年江阴发布系列美文刊发推出第三十九篇缪丽芳《宝藏时光》。

宝藏时光

文/缪丽芳

(一)独在异乡

离开了故乡,才开始认识她。就像与亲人或恋人分别以后,才在回忆中用心灵的笔墨一点点勾勒出他们的模样。这些年,愈发爱读关于“江南”的美丽诗词,或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或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或是“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这些年,又愈发爱读思乡之语,或是“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或是“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或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掩卷之时,只觉泪眼婆娑,寂然神伤,才想起我童年时父亲曾说的一句话:“你生在江阴,生在最好的地方!”

原来,我离开了最好的地方,“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的工作单位是安徽省社科院,作为省政府智囊,说这里人才济济也不为过。刚来的时候,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是江苏江阴人,为什么到了安徽合肥?有一天,我将一包衣物寄回娘家江阴云亭,快递小哥来取件时,竟也惊奇地问:“我们这边的人都想往你们那里嫁,你怎么从那么远的地方嫁过来?”原来江南、江阴在他们心中是一个美丽的梦幻,象征着富饶、安宁和诗情。江南文化,也具有其独特的吸引力。有一次与同事们闲聊,说起南菁高中的往事,南京大学的王博士立刻肃然起敬:“你竟然毕业于南菁书院?我对你们学校慕名已久,还特意去过几次,印象很深的是你们学校的一个小池塘旁,有一个长廊里排着许多年代久远的碑文。”多么有意思!我是复旦的博士,并且拜在名师门下,他们未曾动容,而一个“南菁书院”却让其赞叹羡慕。说起来,那池塘、那长廊,不过就是我们课间戏耍之地,在旁人看来,却另有一番神圣的意味。

(二)重回仙境

我在江阴生活的20年,就是我人生的宝藏时光。而我心里最挂念的,是我的出生地云亭。“云亭”的来历众说纷纭,有几种颇得我心。一说,秦汉时期实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的乡里自治制度,云亭离江阴城十里,又西靠绮山,东北倚定山,两山常有彩云浮于山顶,凝聚不散,故人们谓之“云亭”。二说,清同治年间,秀才刘恭宝说,云亭取名源于《史记·封禅书》,因其中有古代帝王“封泰山,禅云云”“封泰山,禅亭亭”之语,故截“云云”“亭亭”二首字为名。三说,晚清秀才夏子秉说,古人传下一首诗,其中二句说的是云亭得名之由——“四面怀山出白云,十里长亭居其中。”

这几种说法都是说云亭风光秀丽、风姿灵动。以前身在其中,觉着美,却也习以为常。等到在外求学多年,再回到家乡,方觉它美如“世外仙境”。

有一年夏天,我在家住了一个月,看什么地方都觉得新鲜。晨曦露浓,整个村庄都安睡在一层雾霭之中,那乳白色的雾气上面薄下面厚,半透明的,轻轻地浮在大片绿色的稻田上,像是未梳妆的仙女娇憨地醒来,懒懒的、倦倦的,稻田尽头的楼房、树木如同琼楼玉宇、玉树银枝。云雾,云雾,这奇异的雾气,也许就是美丽的云。我见过上海的流云,那是在海风催促之下在湛蓝的晴空里疾驰而过、变化万千的云;我见过皖南梯田上的云海,簇拥而生、裹挟而起、交相缠绕。她们总没有家乡的云这般沉静、祥和。在这片云雾之中,农林和田园参差错落,随处可见在晨雾里干活的乡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纯朴而简单的生活让他们肌肤黝黑、腰板硬朗。

回家以后,每顿饭都是那么香甜可口,丝瓜、毛豆、韭菜等等都是刚从地里摘下的,自然比平日从超市买的要新鲜。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在外的游子们,回来吧!当你疲惫,当你迷茫,当你对人生感到焦虑、怀疑、不堪重负,看看这美景,呼吸这空气,品尝这美食,可以忘忧。

(三)人文孕育

江阴有许多以姓氏命名的自然村落,我家在缪家宕,附近有朱家庙、钱家村、陆家湾、高家墩……这种命名方式有着明显的地方色彩。有一次,我去我先生的安徽老家,那边的村落名称是大谷堆、小谷堆、庄墓……听起来感觉很沉重,而且命名的思路也完全不同,这就是地域文化差异。

“缪”这个姓氏,在我的家乡非常普遍,大缪家宕、小缪家宕、缪家村都是缪姓的聚集地。缪姓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多年前,爷爷和族人耗资耗力编修家谱,只修了一个小分支,名为《暨阳缪家宕缪氏宗谱》。母亲的姓氏“顾”在江阴也是一个大姓,2015年也重新编修了家谱,名为《铜坑顾氏江阴云亭杜园支谱》。可见我们这一带很重视家学渊源,有着很强的“认祖归宗”“文化传承”的意识。小时候,缪家宕归属于蔡村大队,后来,我们都合并到了佘城村。佘城是一座规模浩大、从夏至周时期的古城,距今约3800年。前几年,爷爷负责《佘城村村志》的编撰工作,于是,“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得以完全。

出生在这里,的确是一种幸运。我从小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我的母亲曾经是锡剧演员,因出演《珍珠塔》里的“姑母”而小有名气,虽然比不上梅兰珍、王彬彬这些大家,却也唱得婉转动听,拿捏有度。我看过她的剧照,年轻时的她那么美,会让我想起夏梦或是周旋。在家乡,对于锡剧,妇孺皆知,男女老少都会随口哼上几句,如比较简单的《双推磨》。锡剧除了在大剧院这种大雅之堂演出,也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比如,新年里有人来家门口“唱春”讨个吉利,又如,一年一次在不同地方举行的“集场庙会”(云亭是每年农历三月廿四、廿五),到了晚上就会搭戏台子唱“滩簧”。

我的父亲曾经是一名技术工人,1990年左右,他辞去稳定的工作自己创业,开办了云亭冷作板焊厂。业余时间,他喜欢读书和写字。母亲和父亲都有一个大学梦。母亲从小学习成绩优秀,但因为高中名额有限制而无法继续上学。得知消息后,她哭了三天,饭也不吃。父亲上了高中,但是因为“文革”,国家取消了高考。恢复高考的那一年,老师给他寄了很多复习资料,他却因担心学业荒疏、难度太大而没有进入考场。结果,许多成绩远不如他的同学都榜上有名,让他懊悔不已。阴差阳错,父母都与上大学失之交臂,成了一生的遗憾。

(四)求学历程

当时,离我家最近的小学是蔡村小学,前三年,我的学习生活就在这里度过。到了四年级,表妹转学到了镇上的中心小学,我的父母也当机立断给我转学。

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从教学理念上来说,云亭中心小学都是一所优秀的小学,我的文学梦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萌芽的。学校开设了各种兴趣课程,我选择的是写作组。后来,有一位老师将我的一篇习作寄到了《江阴日报》,竟然发表了!从那以后,我成为了作文比赛的“种子选手”。到了初中,我获得了江阴市“彩虹”杯作文比赛一等奖、江阴市当堂作文比赛第三名,到了高中,我还得到过江阴市首届影评比赛第一名。真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这让我想起当年云亭中心小学校长作词作曲的校歌:“应天河畔歌嘹亮,云亭少年志昂扬!”

我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初中,三年之后考入南菁高中。才华横溢、慧眼识珠的老师们言传身教、精心栽培,至今想来仍然无限感激。

“南菁”的全称是“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歌里唱道:“长江之滨,暨阳古城,东林君山我南菁。”来到这里才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以前的辉煌不值一提。我见识到一些真正的“天才”,他们似乎对知识“生而知之”,我只有自叹不如。唯一给我安慰的,是我的写作仍然还不错。

回到南菁,我总会端详校园里名为“孕育”的那座雕像:一个充满了爱的女子,温柔地用双手呵护着一颗珍珠。这颗珍珠就是每一个胚芽,这里的每一个学子。何其幸运,生在江阴!何其幸运,有这样美丽的自然风物和深厚的文化熏陶!何其幸运,有这样全力托举的父母和才德兼备的老师!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关于文学地理学的讨论方兴未艾,通过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及变迁,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文学家气质心理、知识结构、文化底蕴等的构成与影响,我颇觉认同。比如莫言与他的高密、贾平凹与他的丹凤、王安忆与她的上海、迟子建与她的漠河……作为一名默默无闻的文字工作者,我始终默默关注着“谁与谁的江阴”,也在心底隐隐期待着幻想着有一天,“我与我的江阴”……

在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奥德修斯历经20年海上漂流,受尽磨难,终于回到他的故乡伊萨卡。故乡,是人类魂牵梦绕的伊甸园,是灵魂最初的孕育地和最后的归宿。我在唐诗宋词之间“梦回江南”,又在梦里重温那仅仅属于我的宝藏时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