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巢湖水軍的歸附,使朱元璋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水上武裝力量,給了朱元璋在元末羣雄的爭鬥中多一重生存下去的可能。

巢湖水軍歸附後不久,朱元璋率領將士去攻打在裕溪口的元軍,元軍的將領是元中丞蠻子海牙。

裕溪河,是巢湖最早的通江河道,上起自巢湖,下至裕溪口入江。

朱元璋率兵攻打此處,是爲渡江之戰作準備。

元軍的船隻高大,無法靈活進退。而廖永安等人操舟如飛,將士們奮勇作戰,元軍大敗而去。

朱元璋於是和諸將商量渡江作戰的計策,諸將主張直接攻取金陵。朱元璋說:採石是連通南北的要害之地,想要攻佔金陵,須得從採石開始;攻下采石,金陵則指日可待。

“取金陵,必自採石始。採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可圖也。”《明太祖實錄》

當時朱元璋雖然只是左副元帥,地位低於郭天敘和張天佑,但身邊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追隨,而且見識謀略遠勝過二人,所以重大軍事決策一般會聽從朱元璋的決定。

此時的朱元璋雖然不能直接說了算,但說話很有分量。

那麼朱元璋攻打採石的決策有何高明之處呢?

採石的元軍兵力比較少,攻打採石勝算比較大。

後來,郭天敘和張天佑曾兩次帶兵攻打金陵,均戰敗而回,第二次二人還把命丟在了戰場上。可見,當時攻打金陵的時機並未成熟。

當時起義軍正爲缺糧危機困擾,顯然打不起持續時間太長的戰役。如果直接攻打金陵,一旦不能速勝,那戰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或許,朱元璋的過人之處便在於此。他對自己的實力有着客觀、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應做什麼事兒,不輕敵,不冒進。

就像田忌賽馬,集中自己的優勢兵力,攻打對手的薄弱環節,勝算肯定要大得多。

打贏了,士氣大振,渡江之戰有一個好的開端。若是喫了敗仗,負面影響可想而知,更何況這支隊伍以往都是陸地作戰,缺乏水上作戰經驗。

商定好計策後,同年6月初,朱元璋率兵直奔採石而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