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特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在路透社汽車峯會上表示:“隨着純電車型銷量的增長,現在福特正考慮自主生產電池。”

此話一出,就在汽車媒體中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因爲此前曾有外媒報道福特傾向以從第三方供應商購買電池爲主的路線,而且在自主生產電池上,並沒有看到福特有過太多動作。其實法利後面還有一句話:“如果我們在一年前或兩年前討論這件事,那就太早了。如果我們在5年後討論,那就太晚了,現在就是將這件事提上日程的最佳時機。自主生產電池不僅能夠解決電池容量方面的問題,更是針對福特未來電氣化發展的戰略性投入。”

通常對於大型汽車製造商來說,決定是否要自主生產電池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商業問題,因爲目前的電池技術其實已經非常成熟,技術上並不存在無法跨越的障礙。對於福特來說,背後隱含的底層邏輯則是通過自主生產電池,將電池供應商的利潤轉化爲更低的生產成本,從而爲用戶提供更加平價的電動車。

汽車廠商自主生產電池自然是有顯而易見的優勢:比如不用擔心被供應商在產能上“卡脖子”,比如2017年,因爲松下電池產能趕不上特斯拉的產能爬坡速度,拖累了Model 3的量產速度。除此之外,汽車廠商自主生產對於電池形態設計有更大的靈活性,而且後期電池的維保服務也可以不用依賴供應商。但是,之所以大多數廠家都沒有選擇自己生產電池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成本控制實在太難了。在沒有實現規模量產之前,鉅額的研發成本足以讓車企巨頭們望而卻步。

法利之所以現在宣佈福特要自主生產電池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福特近兩年的一波“產品攻勢”給了他很大的底氣。去年年底發佈的第一款純電SUV——Mustang Mach-E在北美交付在即,明年還會逐漸在歐洲市場大規模交付。前不久發佈的E-Transit,也會在2021年底和2022年初先後在北美和歐洲交付。而福特之前還宣佈純電F-150也會在2022年中在北美交付。一年一款新車的節奏雖然稱不上快,但要知道F-150和Transit都是長期佔據各自細分市場的銷冠車型,擁有良好口碑和廣泛羣衆基礎打底,純電版本的銷量想必也會比較可觀,而大規模的量產可以分攤電池的研發和生產成本。

第二個原因是福特採取了差異化的電氣化戰略,即以現有的優勢明星車型率先進行電氣化轉型,並利用自己在商用車方面的優勢搶佔市場。福特目前已規劃的純電車型中,Mustang Mach-E、E-Transit和純電F-150都可以說是福特品牌“皇冠上的明珠”。

目前市面上主要的電池廠家無論是LG化學、SK創新、松下還是寧德時代生產的電池都是以滿足乘用車爲主,而像純電F-150和E-Transit這樣的商用車對於動力電池的容量有更高的要求,外部採購電池很容易受到電池容量靈活性不夠的限制。不久前有外媒報道,福特將再僱用350名員工並投資1億美元,以擴大其純電F-150和E-Transit的生產能力。可以看出福特對於這兩款純電車型可以說是押下了重注,因此福特自然不希望這兩款戰略車型的生產進度握在電池供應商的手裏。

除了自主生產電池外,法利最近還表示:福特純電車定價將不會超過10萬美元,打造讓更多人買得起的純電車。儘管目前,市場上純電車價格普遍比同等級別的燃油車高出不少,但福特承諾其定價將不受市場主流價格區間影響。

走平價路線雖然是強化自身競爭力的一種手段,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想必還是源於亨利·福特先生創辦企業的初心——製造人人都買得起的汽車。一百多年前,福特就通過推出流水線規模化生產的T型車,將汽車從“富人專利”變成了幾百美元的大衆消費品。

自從吉姆·法利10月1日上任後,福特不僅在純電車型生產規劃上進行提速,也爲整體定位定下了基調,可以看出,一張福特未來純電版圖正逐漸明晰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