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獲取知識也變得快速和簡單了許多,其中,問答產品我們平時接觸的都不少。遇到了難題,很多人往往會去問答平臺去問有過類似的人,獲取更加精準的建議。本文作者通過覆盤以前的項目經驗,梳理了一款知識付費產品上新增付費問答的功能,和大家分享了他對問答產品的理解和思考。

一、對問答產品的理解

這一部分將從問答的用戶及需求、問答內容的特點、問答產品的壁壘3個方面展開。

1. 問答的用戶及需求

問答產品的用戶羣體可以劃分爲3種類型:提問者、回答者、旁觀者。

  • 提問者的角色是拋出問題,訴求是獲取知識、幫助決策或者八卦、滿足好奇心。提問者既是內容生產者、生產問題,也是內容消費者、消費回答。
  • 回答者的角色是回答問題,幫助提問者答疑解惑,訴求可能爲錢、名、贊同、自我價值實現。他們是內容生產者、生產答案。
  • 旁觀者的角色是內容消費者,在他人的提問和回答下解答自己的疑惑,通過評論、點贊、喜歡、收藏等互動行爲給內容反饋。

從三類用戶羣體角色和訴求可以看出,問答生意的本質是解決信息的不對稱性。

筆者曾在產品調研階段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用戶最常尋找答案的3種渠道:求助身邊朋友、網絡搜索答案、通過問答平臺尋找答案。

每一個人的知識範圍是有限的,當無法通過線下身邊朋友(局部)解決問題時,用戶會轉向線上,海量人與信息的連接,增加了獲得問題高質量答案的可能性。

另外有些問題回答是有門檻的,但普通用戶接觸不到這些答主,比如法律、心理方面的問題,普通人難以給出專業的答案,需要求助專業的律師、心理諮詢師。

又比如有些問題需要一定資歷的前輩才能給出滿意的答案。問答平臺連接了提問者和回答者,讓回答者以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經驗能力爲提問者解答難題,解決了信息的不對稱性。

2. 問答內容的特點

上文講到問答是基於雙方的信息差產生的信息輸送,付費問答也是一種內容變現的渠道。

在筆者負責的這一款知識付費產品中,已有付費課程、直播課的內容形式,付費問答在產品知識付費的體系中,是顆粒度最小的一種內容形式。

內容精煉短小,適合碎片化場景下快速瀏覽,還可以爲付費課程、直播課等引流,形成知識付費內容的閉環。

在爲產品設計問答功能時,筆者從用戶、產品和平臺三方考慮產品的價值。

問答對端內用戶而言是強需求還是弱需求、端內用戶對哪些領域有問答需求、問答功能對產品已有其他功能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問答功能可以爲平臺產生怎樣的效益……

3. 問答產品的護城河

上文提到問答功能的常見用戶場景是用戶無法從身邊/簡單搜索渠道獲取答案,需要專業人士解答,解決信息不對稱性,我們可以識別出問答產品的壁壘在於KOL優質答主和內容。

爲什麼用戶不通過搜索或者問身邊人解決,要跑來問答平臺上問呢?

因爲相信在同樣的時效下,問答平臺的優質答主可以給出更加有針對性、專業、深遠的回答。優質的內容生產者,產生優質的內容,同樣是答案,“優質答主”爲答案增加了強有力的背書。

因此有了悟空問答花鉅額補貼挖知乎大V的新聞,但是知乎仍然受益於這些優質答主原本生產的優質內容,KOL和內容的沉澱就是知乎的護城河。

二、問答競品分析與經典模式

1. 問答競品分析

目前市面上的問答產品按功能點主要可以分爲兩類:純問答產品和帶問答功能的產品。純問答產品的代表產品有:百度知道、360問答、搜狗問問、知乎、天涯問答、悟空問答等。

我們會發現純問答產品下又可以分爲兩類:百度知道、360問答、搜狗問問等搜索引擎和知乎、天涯、悟空等問答社區。

問答其實是搜索的一種進階,搜索做問答有天然的基礎。搜索是在已有海量信息中進行篩選答案,問答是拋出問題種子後吸引答主回答,更有針對性。

帶問答功能的產品,產品主線不是問答,問答功能只是端內一個很小的功能,代表產品有京東問答、淘寶問大家、澎湃問吧、微博問答等。

這類產品在已有內容/業務基礎上增加問答功能,是爲了服務產品主線,筆者總結了三種目的:

  1. 通過強專業度,節省用戶時間,如丁香園問醫生、雪球問答;
  2. 幫助用戶判斷做決策,如京東問答、淘寶問大家,其實是變相賣家秀,助力購買決策提升GMV;
  3. 爲產品主線增加新內容形態,如大v開通微博問答,拉近大v和普通用戶的距離,讓普通用戶可以對大v發問、滿足了用戶的八卦和好奇心,提升了微博的社交屬性。

又如澎湃問吧,沒有以答主爲中心,甚至沒有答主入口,頭部答主以話題卡片的形式存在於信息流中。

但仔細想想****是一個資訊社區,內容圍繞資訊、話題展開,問答只是作爲一種更細顆粒度的內容,輔助產品主線功能。

產品的定位和問答功能在產品中的定位決定了應該採用哪一分類:

除了按照產品功能點進行分類,還可以按照問答模式分爲兩類:1對N和1對1。

1對N模式,即一個提問者提問,多個答主回答,提問者選擇最佳答案併爲對應答主提供獎勵/懸賞值。

這一模式對提問者有利,一份獎勵可以獲取多個答案,有主動選擇權。1對1模式,即提問者固定選擇一位答主進行提問,只能獲得這一位答主的回答,提問者爲答主提供獎勵。

這一模式對答主更有利,如何決定採用哪一種問答模式?

筆者認爲視乎問答的領域和門檻,如果是寬領域、低門檻的問答產品,普通UGC也能產生優質內容,採用1對N模式更合適,在問題下產生多個回答,答主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形成社區氛圍——如知乎。

如果是聚焦領域、高門檻的問答產品,需要專業人士解答,採用1對1模式更合適,如知乎值乎。

這些專業人士一般都很忙,如果採用1對N模式,回答問題後還不一定能獲取獎勵,會挫傷積極性,並且沒有時間、精力去回答可能沒有回報的問題。

三、如何做好問答產品

這一部分將從問題解決思路、產品功能設計、生命週期注意事項3個方面展開。

1. 問題解決思路

問答生意的本質是解決信息的不對稱性,如何解決以及如何更高效地解決是產品的思路,如何解決主要有3點:

1) 吸引優質答主

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類似,不同答主對問答功能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要吸引答主入駐,需要分情況討論:

有些追求的是金錢收入,通過問答增加變現方式和收入,增加曝光度,爲其他付費內容引流;有些追求的是名聲,通過問答在平臺上擴大影響力,吸粉,引流到其他平臺;

有些可能是咖位很高的大V,問答的收入和名聲對他們而言,並沒有太大吸引力,需要同等咖位的大V入駐,他們纔會覺得是適合自身身份入駐的一個平臺。

無論這三種的哪一種動機,都需要底層流量支持,流量是吸引答主的關鍵,這對問答入口曝光提出了要求。

2)儲備優質內容

用戶選擇來問答平臺而非通過求助他人和網絡搜索,要求問答平臺提供的答案有不可替代性。

如果是一些很日常的問題,獲取答案的渠道就非常廣泛,問答平臺容易被替代。所以問答平臺要額外注意內容領域的選擇,不能選門檻太低的領域,吸引不來優質答主的同時,也無法實現用戶留存。

3)更多元更直觀的回答方式

支持圖文、語音、視頻等多元、直觀的問題回答方式。

如何更高效地解決也有3點,從提問過程來分析:

用戶來到一個問答平臺尋求答案,更有可能先作爲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在問答平臺上搜索已有的提問,看看問題下已有回答是否能解決自身遇到的問題,當回答很多的時候。

如果要高效解決用戶需求,需要對答案進行排序,通過點贊數、喜歡數、評論數等指標對回答進行高低排序。

如果用戶在第一步搜索問題後,沒有看到和自身情況相似的提問,ta可能由一個旁觀者轉變爲一個內容生產者,在平臺上提問。

由於提問者具體表述不同,可能產生多個表述不同但實際意思一致的提問,提問容易分流回答者的優質答案,不利於平臺內容留存。

知乎的提問機制在用戶輸入問題關鍵字時,會提示相關的已有提問,避免重複提問分流答案。

所有用戶都希望能儘快解決自身問題,尤其是付費問答,尤其遇到緊急情況或時效性很高的提問。需要用戶提問後,產品對答主進行提醒,或者XX小時未回覆,金額按原路徑退回。

2. 產品功能設計

在此討論1V1付費問答,產品涉及兩端用戶:答主端和用戶端,需要考慮動作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以下爲簡化版的付費問答流程,在問答MVP基礎之上,可以細化提問方式、偷聽等功能。

3. 生命週期注意事項

問答產品的生命週期,產品初期的特點是問題少、回答少、內容也少,產品側重在於快速迭代,保障問答流程的順暢。運營側重在於儲備冷啓動內容,尋找種子用戶,形成基礎的社區氛圍。

成長期的特點是問題、回答和內容量都開始快速增長,在這一階段,產品側重完善問答功能如追問、偷聽等,提升用戶體驗,運營側重引入更多優質答主,形成內容壁壘。

成熟期的特點是海量內容和用戶,用戶體量已經很大,問題相似度很高,需要對問題進行重定向,避免重複問題提問;同時嘗試通過問答進行引流,尋求更多變現方式。

本文由 @RfSr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