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上海各種規模的公共文化活動(包括演出、展覽等)迎來了一撥“復演”“復展”小高峯。市民們積蓄已久的觀演、觀展熱情持續釋放。許是有了時間的沉澱,重啓後的藝術氛圍讓很多人流連忘返。

然而,在整個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各類文化空間、文化活動的運營並不容易,在保障公衆健康安全無虞之餘,也面臨着各種成本壓力。

英國在全球最早提出了“創意產業”的概念,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政策性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國家。其在文創產業孵化與助推上的經驗常被後來者效仿。非常時刻,他們應對得如何?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室副主任曹禕遐剛從英國訪學歸來不久。她的觀察與思考頗予人以啓示。

疫情對文創產業的衝擊比想象中大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對那些受到影響較爲滯後的產業(以藝術行業、文創產業爲代表),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上觀新聞:今年,世界被一個微小的病毒改變了。年初到今年10月,你正好在英國,旁觀了他們整個文化產業界應對疫情的情況。在你看來,疫情對英國文化產業的影響大嗎?

曹禕遐:今年,疫情對整個旅遊業、文化產業的影響和衝擊非常大。原因無外乎是這些產業有賴於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當大家囿於健康安全考慮,必須保持社交距離時,當面互動的文化交流往往是在第一時間被叫停的。這一點真的是寰球同此涼熱,英國也不能倖免。

坦白來說,英國文化產業因疫情受到的影響比我們國內大得多。一來,他們的文化產業早已步入成熟期,相關產業鏈要比我們國內的長,因而波及面非常大。二則,當疫情發生時,公共政策層面一般都會認爲,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是第一、第二產業,等經濟、社會穩定了,纔開始對第三產業予以更多關注。但真的等到文化產業得到政策層面的關注,其受到的影響已經非常深了。

11月1日,戴口罩的人們從英國倫敦萊斯特廣場的一家電影院外走過。新華社發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音樂劇《劇院魅影》從1986年開始在倫敦西區駐演,是倫敦上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今年7月,由於疫情下的各種限制,還有資金上的影響,它不得不退出西區舞臺。

當劇院製作人卡梅倫·麥金託什親自宣佈這條消息時,英國人唏噓不已。據其介紹,受疫情影響,他在倫敦負責製作的劇都不會在2021年前重返舞臺,包括《悲慘世界》《漢密爾頓》等。之所以做出這個“令人心痛”的決定,是因爲不確定社交隔離政策什麼時候會取消。就算沒有社交距離限制,製作方也需要至少4個月的時間來重新準備作品,讓藝術家們回到舞臺。

當然,英國藝術家們並未停止努力。7月,爲國內音樂劇愛好者所熟知的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在英國公共衛生部門的監督下,在倫敦舉辦了疫情高峯過後的第一場大型演出。在現場,每個位置之間都有間隔,觀衆都戴上口罩,上座率是疫情前的30%。爲了拯救戲劇行業,宅家期間,安德魯每週在線上免費放映經典音樂劇,呼籲捐款,但這對於緩解劇院財務危機只能說是杯水車薪。

英國的例子可以給我們帶來的啓示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對那些受到影響較爲滯後的產業(以藝術行業、文創產業爲代表),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由於政府資助必須合法合規、合情合理且分配得當,相關預案的準備和討論就需更早一點行動,不能等到情況嚴重了纔有所作爲。

好在,儘管公共政策層面的危機應對略有滯後,英國文化產業界的自救力量還是比較強的,讓我們看到了什麼叫作真正的“用實力說話”。

這是10月5日在英國倫敦拍攝的英國電影世界公司旗下一家影院的內景。由於新冠疫情影響,英國電影世界公司計劃暫時關閉位於英國的100多家影院。電影世界公司目前是全球第二大連鎖院線運營商。新華社發

高復購率是實力的最好體現

對於任何一種類型的商業機構來說,產品復購率始終是立身之本。復購率不高,也是現在很多網紅打卡地曇花一現背後的問題所在。

上觀新聞:能否具體說說如何“用實力說話”?

曹禕遐:儘管文化產業正常生產遭到重創,但有一種現象依然普遍存在且值得爲之持久努力。那就是,產品好,不影響在線銷售;店鋪好,不影響正常流量。

在英國,產品(尤其是老字號產品、文化衍生產品)、實體店(書店、有特色的文化街區)仍然是公衆文化生活逐步恢復正常以後“應對疫情常態化”的硬核所在。

如今國內文創產業很重視IP的打造。IP,即IntellectualProperty,直譯是知識產權,它可以是一個故事、一種形象、一件藝術品、一種流行文化。在英國,打造得最成功的全民IP恐怕就是“英國王室御用品牌”。一個產品並非王室成員用過就能掛上這塊牌子。真正能稱得上“御用”的,需要被王室權證持有人協會授予認證資格的纔行。這家協會成立於1840年,其前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世紀。這個協會的主要職責是幫助英國王室管理認證品牌的申請和變更。

品牌化運作並不新鮮,世界各國對“老字號”的運營都很有一套。但“英國王室御用品牌”的能量之所以大,在於它涵蓋的品類非常廣,且相當生活化,衣食住行皆有涉及。

目前,得到認證的“授權人”大概有800名,其中有個體工匠,也有全球性跨國公司的法人。他們的產品小到家居日用品,大到工業貿易,每個領域都有專門的“王室御用”,以保證對英國王室的高標準服務。同時,他們也爲老百姓提供卓越的品質承諾。

“英國王室御用品牌”中,如果有王室愛去的食品百貨商店、花店還不算稀奇,那麼有他們平日裏常用的雨具、畫框、窗簾、燈具,就很好玩了。且證書的有效期一般只有5年。所以,在每5年認證到期前,品牌都需要重新申請認證檢測。這也就意味着,品質下降的商家會被撤銷認證。在這樣的規則下,入選商家對不斷提升產品的“復購率”非常重視。

如今,人們都很喜歡去有創意的餐廳喫飯,很多餐廳也很重視美譽度、新鮮感的營造。但餐廳終究是餐廳,只有餐點真的好喫,顧客纔會一去再去。對於任何一種類型的商業機構來說,產品復購率始終是立身之本。我們現在有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文創產品,持續創新能力也越來越強,但單品復購率並不高。復購率不高,也是現在很多網紅打卡地曇花一現背後的問題所在。

《劇院魅影》是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創作的經典音樂劇。2018年,《劇院魅影》中文版曾在上海製作巡演。新華社發

虛擬場景技術、預約制、大數據助力產品精準抵達

預約肯定需要用戶填寫精準信息,而這不僅是商戶、機構直接接觸用戶的好機會,也是爲產品研發、服務改進積累一手數據的好機會。

文化上的基因溯源意識、強烈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對公衆藝術教育的重視,助推了ArtUK項目的誕生。

上觀新聞:在醞釀文化產業迅速恢復活力的過程中,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被認爲是一條孕育希望的路。在這方面,英國有沒有什麼比較有新意的做法?

曹禕遐:有幾個案例值得關注。一個是疫情期間,在全球高品質文化娛樂資源較爲匱乏的時刻,作爲世界頂尖音樂節之一的Tomorrowland電音節,推出了全新的線上音樂節。

與其他虛擬音樂節相比,本次音樂節不僅陣容強大,還爲觀衆準備了8個風格迥然不同的虛擬舞臺。每個舞臺都很精緻,給觀衆一種在看真實現場的感覺。通過它,很多人發現,原來現在的虛擬場景技術已經可以與音樂本身高度融合,達到專業水準。虛擬場景高逼真度的背後則是強大的技術支撐。沒有長期的積累是無法達到這樣的水準的。

一個案例是疫情期間,預約制在全英國得到了普遍利用。去餐廳用餐要預約、去參觀文化場館要預約、去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要預約。預約需要填報各種個人信息。這時,人們就會發現,相關預約的信息格式設計、網頁設計大都達到了專業水準,在視覺呈現上也毫不馬虎。需要填寫的信息格式似乎已經形成了統一的範式,且並不繁瑣,填寫者即便多次填寫也不會產生厭煩。

能實現這樣的效果,離不開預約服務提供者的大數據意識。既然要預約,肯定需要用戶填寫精準信息,而這不僅是商戶、機構直接接觸用戶的好機會,也是爲產品研發、服務改進積累一手數據的好機會。用戶數據的價值挖掘得好,還有利於未來進行更精準、專業的服務,可謂一舉多得。

爲應對疫情,英國餐飲店鋪陸續將桌椅搬到戶外,變身露天餐廳。爲緩解顧客擔憂,餐飲服務業加強了衛生措施,如設置隔離屏、採用非接觸式付款、在線預訂和限制就餐人數等。新華社發

再一個發現就是“ArtUK”網站上的海量數據積累。登錄這個網站,可以發現幾乎全英國的繪畫作品經整理以後,都可以在這個網站上看到。

以我到訪的利物浦大學爲例,學校裏的各種藏品、包括畫廊中正在展示的作品,都能在這個網站上檢索到信息。且其所收集的信息比我們通過搜索引擎檢索到的要詳細得多。通過相關網頁,讀者可以瞭解很多專業知識,包括每一幅作品所屬的風格、流派以及受到哪些歷史脈絡的影響。圖片的清晰度也非常高。這種情形在沒有大數據技術集成助力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上觀新聞:該平臺可以做到如此細緻的動力何在?

曹禕遐:我想,首先,最基本的出發點是建檔,便於文化上的基因溯源。其次,是強烈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網站上的每一幅作品都有清晰的編號。能做到這一點,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長期紮根、積累的結果。再則,是對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視。這樣的網站便於公衆隨時檢索,是對專業知識的專業傳播,亦可作爲公共藝術教育工作者隨時可以調用的素材。

空間上延展功能上集成讓文化抵達更多受衆

在活動的策劃、設計、落地過程中,追求在更大的開放空間中實現各種暢想。

從疫情防控期間提升收益的角度出發,儘可能提升空間的功能集成度與整合能力。

上觀新聞:通過平臺運作嫁接各種資源以更好地服務公衆,一直是英國文化產業運作的智慧做法之一。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形下,平臺仍然可以發揮作用,但在“保持社交距離”面前,很多活動的落地還是會遇到實實在在的困難。在這方面,英國有無創新做法?

曹禕遐:有一種做法也可以爲國內同行打開思路,即在空間的延展性上做文章。一方面,在活動的策劃、設計、落地過程中,追求在更大的開放空間中實現各種暢想。另一方面,從疫情防控期間提升收益的角度出發,儘可能提升空間的功能集成度與整合能力。

今年,由於疫情影響,英國很多文藝節、美食節、音樂節,甚至英國三大文化盛事之一的切爾西花展也無奈取消。但創意多多的英國人還是想出了新辦法。

今年,作爲英國三大文化盛事之一的切爾西花展因故取消。但其鼓勵花藝師創新、不斷爲公衆創造驚喜的做法依然引領風潮。圖爲一名花藝師在完善展品。新華社發

比如,今年9月,倫敦推出了第一屆壁畫藝術節。活動場地從北倫敦的沃爾瑟姆斯托橫跨至溫布利,約有五十多幅風格各異且充滿視覺活力的巨型壁畫出現在這些區域的建築上,總能令路人忍不住多看幾眼。

受壁畫藝術節的啓發,我關注了一下英國開放公共文化資源的節奏,基本上是公園第一批、花園(包括公共花園和向公衆定期開放的私人花園)第二批、景點第三批。在開放公共文化資源的過程中,一方面很重視“從室內轉室外”的思路,創造文化活動儘可能在開放式空間中實現的可能;另一方面,通過座椅的可變性,比如充分利用可摺疊、易搬運的座椅特點,提升空間的使用率,或是將不同功能集成和整合到同一空間中。

我個人的體會是,有時候只是頭腦中多了一種新思路,辦法總比困難多,很多室內的文化活動都可以想出變通的辦法,到戶外得以實現。也許戶外不那麼安靜,似乎會爲沉浸式的藝術欣賞帶來不小困難,然而英國卻有不少在戶外舉辦的成功案例。而且,交互性、交融性強是戶外活動的特點,是可以爲藝術家們的創作帶來新靈感和新可能的。僅僅是從集成疊加空間功能、提高單位空間收益的角度,這種集約化的思路也值得一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