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達能劃區惠氏落戶 奶粉巨頭的本土化之戰

來源:北京商報

惠氏大中華區落戶上海不到一個月,達能也通過“本地優先”蓄能中國市場。11月24日,針對“本地優先”戰略佈局,達能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達能的組織架構將按三大品類劃分變爲按區域劃分”。在新的區域劃分中,中國市場被單獨列出。達能的組織架構重塑被業界視爲在華佈局提速之舉。近年來中國奶粉市場潛力不斷加大,各品牌紛紛佈局押注中國市場,爭奪龍頭地位。

集體加碼

一個月內,兩家外資奶粉巨頭加碼中國市場。11月24日,達能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達能將轉型爲一個本地優先的組織,以推動增長並提高利潤。原先以品類主導的組織架構將轉型爲以區域主導,並由新增的6位執行委員會成員管理。同時,達能預計將於2023年前節省10億歐元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達能在劃分區域時將中國市場與大洋洲並列。業內人士指出,將中國市場與大洋洲並提爲一個區域,這意味着達能對中國市場的看重,並將繼續加碼中國市場。

事實上,今年以來達能已在華佈局多項業務。今年5月,達能全資收購了邁高青島奶粉工廠;時隔兩月,達能再次斥資設立上海開放科研中心,以及在青島和無錫佈局特殊營養生產基地;此外,達能還攜近200款健康產品參加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其中近50款產品爲首次在中國亮相。

與達能並駕齊驅的奶粉巨頭惠氏也在緊鑼密鼓地佈局中國市場。11月,惠氏營養品宣佈其大中華區總部在上海成立。

彼時,惠氏營養品大中華區總裁張甦毅表示,“基於以上5箇中心的建設,惠氏未來將在多方面持續擴大在華投資,幫助惠氏上海從管理型地區總部,轉型爲集投資、管理、經營和研發爲一體的多職能地區總部,更好地服務中國消費者”。

在乳業專家宋亮看來,惠氏把大中華區總部設在上海,釋放出將進一步加碼中國市場投資、轉型發展新興業務,打通新興產品研發和物流的建設以及打通線上線下渠道,加快推進跨境購業務發展等信號。

中國市場成業績引擎

“外資奶粉巨頭紛紛加碼中國市場的背後,其實是看中中國市場未來的增長潛力。”香頌資本董事沈萌指出。

中國市場正成爲各奶粉企業的業績增長引擎。從最新披露的三季報來看,兩家奶粉巨頭的中國市場業務正逐步復甦。財報顯示,惠氏母公司雀巢中國所在的亞太區前9個月實現收入152.51億瑞郎(約合人民幣1120.19億元),有機增長持平。就中國市場而言,前三個季度,雀巢中國的有機增長仍下降,但雀巢方面透露,中國市場收入增長已在三季度轉正。

同樣,三季度受到疫情引發的渠道物流不暢(跨境渠道奶粉銷售銳減),以及前期恐慌購買囤貨的影響,達能中國奶粉業務下滑。但達能表示,“在白金版系列高端產品的推動下,愛他美品牌繼續在中國電商平臺和母嬰店的市場份額保持良好的上升態勢”。

在宋亮看來,中國是未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作爲奶粉龍頭企業,如果在中國市場沒有話語權,基本上龍頭位置就很難保住。對於像惠氏、達能這類全球化奶粉企業來說,未來中國市場將是最大的增長點來源。

奶粉巨頭之爭

在業內人士看來,奶粉巨頭之爭持續多年,隨着惠氏、達能進一步加碼中國市場,國內奶粉行業的競爭將會愈演愈烈。

2015年,惠氏營養品率先突破百億元規模,成爲中國奶粉行業首個達到百億的企業。自此,百億規模也成爲了奶粉行業的標杆。目前,躋身百億陣營的三大巨頭分別是惠氏、飛鶴、達能。據Euromonitor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雀巢(惠氏)的市場佔有率最高,達13.4%;其次是國產品牌飛鶴,市場佔有率達11.8%;達能市佔率爲9.2%,位列第三。

相比之下,在突破百億元這個關口上,飛鶴僅用三年時間就走完了惠氏、達能30多年所走的路。據瞭解,惠氏營養品1986年開始進入中國,達能也於90年代初進入中國市場,時至今日,雙方在中國已經銷售了30多年。數據顯示,2016-2018年,飛鶴營收依次爲37.24億元、58.87億元、103.92億元。

“飛鶴的快速成長主要得益於三、四線下沉市場的佈局。”宋亮分析,惠氏、達能等外資品牌在一、二線城市市場份額較高,在三、四線城市,國產品牌的市場份額較高。當外資品牌將主戰場放在一、二線城市的時候,國產品牌通過本土優勢能更好地利用三、四線城市的渠道進行品牌推廣與營銷,這也是國產品牌進入百億規模的重要原因。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隨着消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觀念的變化,我國普通品牌奶粉的市場份額逐步降低、高端及超高端奶粉品牌的份額逐步提升。奶粉產品高端化將會是未來奶粉巨頭角逐的焦點。

隨着高端奶粉市場紅利不斷顯現,各大奶粉品牌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高端市場。今年5月,達能紐迪希亞宣佈旗下超高端品牌愛他美Essensis 3正式登陸中國市場;6月,惠氏營養品發佈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臻朗”。

沈萌認爲,從規模、技術、品牌等方面,惠氏、達能兩個國際品牌較爲領先,但在對中國市場熟悉度上,飛鶴有一定的優勢,未來國內百億規模奶粉品牌之間會有較爲激烈的博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