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受地理位置與辦園傳統影響,我園一直致力於科學教育領域的探索。與此同時,我園家長也主要來自中國科學院各大院所,佔比約75%,他們都非常關注幼兒科學素養的晉升。爲晉升幼兒科學教育質量,我們堅持把家園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在科學領域採用家園一體化方式,共同爲幼兒科學探究創造良好生態。

教師和孩子們一起觀察記實菊花的特徵。劉樂瓊 供圖

建機制,爲科學流動提供支持氣力

建立家園合作機制,對於家園共同治理,促進幼兒科學教育素養髮展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爲確保家園合作順暢運行,我園設置了家園合作機構並制定相關軌制。按照“全體介入,重點建設”的思路,我們將家長工作分爲一對一家長會、家長志願者、家長沙龍、家長委員會、家長顧問團幾個板塊。其中,家長顧問團在科學教育流動中起關鍵作用。

家長顧問團的成員主要爲中科院各大研究所研究職員,成員選擇採用自薦和他薦方式,幼兒園結合報名成員的職業特點組建顧問團,由園級家長工作負責人一對一邀約。終極選擇15名課程參謀,聘任爲幼兒園顧問團成員。

爲利便幼兒園的統籌治理與工作協調,我們爲顧問團成員建立資源共享工作羣,按期發佈幼兒園和班級需要顧問團協助支持的信息,並按期由專人負責向顧問團彙報相關工作進展。同時,爲鼓勵教師積極運用所需的課程資源,園級顧問團成員有義務填報具體的資源信息,幼兒園對家長信息嚴格保密。

顧問團的主要職責是支持幼兒園大型科技流動,如科技節“走進科學院”“走進博物館”系列流動,以及結合班級教授教養實際需要進行相對隨機的科學資源支持。

例如,中科院物理所一位負責人申請成爲顧問團成員後,就帶領物理所研究員和幼兒園教師共同編寫園本科學教師用書,由科研人員把關,從而進步了內容的科學性和規範性。在“運送乒乓球”科學流動中,顧問團成員觀摩後,對該流動的科學原理進行診斷,匡助教師打破科學誤區,提出用容器比紙板更好運,而有深度的容器之所以能防止乒乓球滾落,是因爲容器能增大與乒乓球的接觸面積,增加摩擦力,能有效防止其滾落。

家園合作機制的建立,爲開展系統的科學教育流動提供了強盛的支持氣力,也晉升了教師的自信心。

通過科學項目打造家園一體化同盟

我園以科學項目推進科學主題流動,但要引導幼兒對主題內容開展深度探究,僅靠園所資源難以實現,還要充分利用家長擁有的科技教育資源,以保證流動順利進行。

在“蔬菜寶寶”項目流動中,家長多方聯繫,向班級提供農科院農場資源,同時,家長積極參與到項目流動中,利用假期,家長和幼兒在農場進行實地觀察、操縱、探索。在家長的匡助下,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都有了顯著晉升,而且通過切身體驗感觸感染到農夫種植的不易。幼兒改變了不喫蔬菜的挑食習慣,甚至主動通過海報向四周小夥伴宣傳多喫蔬菜。家長看到幼兒的變化,更樂於與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流動了。

除了“走出去”的形式,我們還採用“請進來”的方式,邀請有專長的家長來園指導科學流動。例如,在“草莓種植”項目流動中,我園邀請中科院植物所家長走進班級,爲幼兒講解草莓的溫室栽培常識,並指導幼兒搭建微型大棚,觀察、記實草莓的生長過程,採摘草莓,調動多種感官瞭解草莓的形狀、顏色、味道等。幼兒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切身體驗中積累了科學經驗,進步了科學愛好。

家長介入到班級項目流動中,也能更新自身的育兒觀念。例如,樂樂爸爸介入班級自行車項目流動後,看到關於園內自行車棚的觀察、設計與改進、畫自行車、製作自行車模型等所有過程,教師都只是引導,各種方案都是孩子們討論得出的。他意識到自己低估了孩子的潛力,急於給孩子各種確定做法的指導,忽視了孩子獨立思考的過程,於是決定改變教育方法,引導孩子多觀察多思索。好比,某天喫早點時會和孩子玩個小遊戲,每人說一條包子和油條的區別等。

家長介入科學項目,使其深度捲入家園合作育兒過程,家園真正建立起了一體化同盟。

以日常生活爲契機,構建家園共同體

幼兒科學流動誇大做中學,這裏的“做”除了計劃性安排,還包括隨機事件。我們不但正視有計劃的科學教育流動,同時關注偶發性的科學教育契機。

例如,一個下雨天,有家長健忘帶傘,臨時買了一次性雨衣,但幼兒想要自己的傘,因此不肯回家。教師藉此契機啓發幼兒思索“什麼時候帶傘”“怎樣避免下雨天忘帶傘”等。幼兒變身小記者,多方採訪後發現天氣預報很管用,於是班級裏掀起了播報氣候的浪潮,教室也新增了播報氣候的轉盤。有的家長還自出機杼,將幼兒播報氣候的視頻錄下來發到羣裏,供其他幼兒觀看。

偶發性的科學流動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在一次午後散步中,幼兒發現地上有許多忙碌的螞蟻,於是有了一連串發問“螞蟻爲什麼有觸角”“螞蟻喫什麼”等,教師將幼兒對螞蟻的題目記錄下來,並把幼兒的猜想發給家長。家長覺得非常有趣,很高興願意和幼兒一起觀察螞蟻。有的家長爲班級提供了螞蟻工坊,以便幼兒更仔細地觀察。通過家長的介入,幼兒豐碩了對螞蟻的熟悉。後來,幼兒還自發表演“螞蟻的春夏秋冬”話劇,邀請家長前來觀看。家長讚歎不已的同時也更新了教育理念,原來日常的隨機生活也可以豐碩幼兒的科學經驗。

2019年12月26日恰逢當年最後一次“金環日食”異景上演。那天,教師在與家長溝通中瞭解到固然中國不在本次環食帶上,但仍是可以觀測到日偏食。爲了激發孩子們對天文的愛好,教師隨即與家長聯繫,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天文教育專家現場指導孩子們觀測日偏食。看到日偏食的孩子們激動不已:“我看到一個大紅球,紅球上有個缺口”“地球轉得好快啊”……專家還向孩子們推薦了簡樸有趣的觀測日偏食的方法——小孔成像,用事先打好小孔的紙張演示操作方法。回到班級後,教師引導孩子們在班級裏製作簡易觀測工具,孩子們興致很高。

這種利用日常生活實現家園合作共育的方式,晉升了家長的育兒意識與能動性,家園形成了長效持續互動的共同體。

當然,科學教育也需通過科技手段進行。我們也搭建了一系列信息平臺,向家長宣傳家園合作理念、科學的教育觀以及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等。我們向家長開放“微園通”,搭建教師、家長交流的平臺,同時該平臺爲家長呈現班級科學流動剪影,便於家長了解班級流動動態。“微園通”中有一個板塊是家長觀摩體驗小記,家長可以針對自己的觀摩體驗,發表意見,同時反思自己的育兒方式等。

此外,我們還利用微博、抖音等線上直播平臺爲家長開展科學通識教育。例如,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專家解密雲朵和氣候之間的關係,中科院聲學研究所的專家講述神祕的蛟龍號如何實現千里傳音,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專家講解生物學中有趣的共生現象。

總之,以合作爲導向的家園共育能晉升幼兒園科學教育流動的針對性,而且雙向有效的互動也促使家長進步了對科學教育的熟悉,重新審閱教育理念,改變錯誤的教育方法,發展了幼兒的綜合能力。幼兒園和家庭形成有效的教育協力,使幼兒在完整的教育生態中健康成長。

(劉樂瓊 劉穎 鄧力源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第三幼兒園)

[責任編輯:李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