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统计:1703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3分钟

一、上海与毗邻城市同城化的必要性

提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问题, 大家通常的思路就是扩容, 由原来的16个市扩大到了两省一市。但是扩容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基本条件就是扩大核心区的经济实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要解决区域内的联动问题, 但更重要的是要彰显经济优势, 只有优势增强了, 才有条件扩容。因此, 长三角不仅要成为全国的增长极, 内部也应形成增长极, 以长三角的内部增长极带动整个长三角的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的内部增长极应以核心区的同城化为基础, 先推进毗邻城市的同城化, 培育形成增长极, 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而这一核心区应以上海为中心, 推进毗邻城市同城化, 其范围应该包括浙江的杭绍甬, 江苏的苏锡常通。毗邻城市推进区域一体化, 其逻辑是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板块, 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二、上海与毗邻城市同城化的可能性

上海与毗邻城市同城化的可能性就是两者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以上海和苏锡常通的同城化为例, 2017年苏锡常的GDP总额超过上海, 苏锡常的人均GDP达到14万元左右, 超过上海, 苏州市工业总产值也已超过上海。因此, 上海与毗邻城市的同城化并非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的关系, 而是双方的优势互补。

产业结构方面, 上海有服务业优势, 苏锡常通有制造业优势;科技创新方面, 上海作为科创中心, 有科技创新成果, 但受土地等要素的限制, 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缺乏足够的场地。

苏锡常通不仅有空间, 而且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 对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旺;社会要素方面, 上海以文化、医疗为代表的社会发展水准是全国最高的, 这些都为苏锡常通地区的现代化所需要;城市化和人口方面, 上海明确提出要建设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的瓶颈在于产业和人口的拥挤, 迫切需要像北京搞雄安新区一样在毗邻城市进行疏解。

苏锡常通的城市现代化需要上海提供现代城市要素, 上海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对苏锡常通来说也是迫切需要的现代城市要素, 两者能够互补。因此, 通过同城化能够增强上海的扩散能力, 毗邻城市有土地空间, 有较低的房地产价格, 有较低的劳动成本, 这些正是上海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

三、上海与毗邻城市同城化的对策建议

同城化的实质不是成为一个城市, 而是要共享发展资源、发展成果。同城化是在不同空间同城规划基础上的基础设施的互通、共享, 以及公共服务和基本生活标准的趋同, 包括产业布局的同城化、交通出行的同城化、通勤就业的同城化、人口居住的同城化、公共服务水准的同城化、环境保护的同城化等等。以上海为中心的核心区同城化, 其抓手主要有制度合作、基础设施共享、功能分区等等。

所谓同城化的制度安排, 就是要减少分割, 实现制度和政策的对接。首先, 通过区域共同市场, 建立统一、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第二要实现资本、人力、科技、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跨市优化配置, 降低区域商务成本;第三是构建合理的税收转移机制和同城共享创新收益机制。南通在启东大桥建设以后, 和张江靠得很近。

张江是国家的科技中心, 成果在上海转化或者在南通转化, 牵扯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收益和税收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税收的转移机制、同城共享创新的收益来解决;此外, 要建立柔性的人才流动机制, 能够使高端的创新创意人才在整个同城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

基础设施共享是区域一体化的战略先导。推进各个大桥连接的跨江城市同城化, 长江上一座座大桥建起来, 苏南和苏中已经连在一起, 在此基础上完全有条件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同城化需要有同城规划, 最关键的是解决基础设施的互通、共享, 以及公共服务和基本生活水准的趋同。

同城化需遵循功能分区原则。

首先是要解决生态的融合, 由产城融合扩大到产城生态融合。上海与周边城市的规划中都应该有生态功能区。其次是产业的协同, 实现区域内城市的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 整体推进上海和毗邻城市的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一体化。通过协同创新、协同产业化能够解决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问题。上海是国家的科创中心, 苏锡常通是国家的科技产业基地, 两者相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所以在上海与毗邻城市同城化过程中, 高科技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够真正成为国家示范。

部分资料来源:洪银兴,长三角一体化新趋势,上海经济 2018,(0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