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無線充電裝置、燃料電池無人機、納米銀柔性觸控屏智慧黑板……走進位於重慶璧山區的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只見剛投用不久的大樓裏已集聚10餘家孵化企業,無一例外均是“研究院有限公司”,其推出的創新產品讓人眼花繚亂。

2019年12月13日,科研人員在重慶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檢測玻璃纖維。新華社記者王全超 攝

依託這家研究院,高層次人才紛至沓來。作爲璧山區重點打造的科技創新“母體”,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自去年成立以來,瞄準智能製造、新能源技術等當地優勢產業,現已集聚100餘名研發人員,成功孵化出的10餘家企業累計訂單已超過1億元。

璧山打造新型研發平臺、招攬高層次人才,正是重慶近年來強化“招才引智”的生動縮影。

走進位於重慶主城東部的兩江協同創新區,只見國內外名校星星點點般環繞在明月湖畔: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大、新加坡國立大學……一年多時間內,已有30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機構在此落戶。雖還處於建設中,但這裏已建成創新平臺30餘個、集聚科研人員800餘人,部分科研成果進入產業化階段。

“我們看中了重慶雄厚的工業實力,與自身的優勢學科相結合,已柔性引進上百名科研人才來渝開展項目研究,並已打造出汽車毫米波雷達等一批前沿項目。”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副主任胡善清說。

兩江協同創新區負責人王飛告訴記者,爲打造創新生態圈,迄今兩江協同創新區已推動京東方等10餘家企業與入駐高校院所達成產學研合作;入駐的高校院所預計到2022年將完成科技成果轉化100項、申報發明專利400件。

持續深耕平臺建設,正成爲重慶引人才、興產業的“竅門”。重慶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肖鋒表示,近年來已累計有北大、清華等77所高校在渝佈局高端研發機構,有力帶動高層次人才加快集聚。近3年來重慶新增人才資源36萬人,新增高層次人才1772人。

2020年3月10日,在一家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員在進行產品研製。新華社記者王全超 攝

人才引來了,更要用得好。爲打造良好的“用才”環境,重慶推出“重慶英才服務卡”,提供個稅減免、子女入學、醫療保健、休假療養等17項服務保障,還提供免擔保、低利率的“人才貸”,助力解決創新創業融資難題。

打造全生命週期企業服務鏈,重慶多地還注重“捕捉”企業和人才的“痛點”。過去,初創企業由於缺乏中試平臺等綜合服務平臺,影響科研成果落地轉化。重慶萬泰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寶玉說,公司曾一度因爲缺乏中試平臺導致光傳感等數款產品無法上市,錯失發展良機。

“現在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投資1200萬元打造的中試平臺,可供各類企業開展產品正式投產前的試驗,減輕了企業負擔,加快了新產品迭代速度。”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負責人陳錦說,科研人員按知識產權估值作價入股,只需安心開展成果轉化,其他的事情研究院全流程介入支持。

通過深耕研發平臺“梧桐樹”,引育“金鳳凰”,一大批科技產品正接續湧現,帶動產業提質升級。(記者黃興、伍鯤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