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羅平訊(陳啓明)。初冬的長崗坡,稻田一望無際,清風拂過,稻香撲面;登高遠眺,一條綿延十里的“人工天河”凌空奔湧而來。

這就是久負盛名的長崗坡渡槽。這座1981年建成的當時世界最長人工渡槽,至今仍然是當地最重要的水利樞紐。清澈的“天河之水”澆灌出南粵最好大米,渡槽背後的奮鬥故事,也激勵着現在的廣東羅定人用雙手建設美好家園。

長崗坡渡槽位於廣東羅定市羅平鎮長崗坡上,距鎮中心約1里路,有“廣東紅旗渠”之稱,素有“北看紅旗渠,南看長崗坡”之美稱,渡槽全長達5200米,寬6米,有133個橋墩、132個跨拱,最高一個墩高達37米,拱的最大跨度達51米,渡槽兩邊設有行人道。渡槽凌空飛架橫跨在長崗坡上,宛如天上銀河、巨龍游動,氣勢壯觀雄偉。

驅車來到廣東省羅定市羅平鎮雙蓮村,遠遠看到一座高大的渡槽凌空飛架,氣勢雄偉。來到一個跨拱下,只見四條並排的肋拱橫跨在兩個槽墩之間,肋拱間每隔一米有一根橫樑將四條肋拱連接起來。而在肋拱之上是一組由大及小的複合拱。據同來的羅定市兩參老兵陳啓明介紹:用人工,手抱,肩挑,雞公車(手推獨輪木車)將石頭,沙,混凝砌築而成,與用排架和木模板做支撐、混凝土倒製出來的肋拱不同,疊加在肋拱上的複合拱是預製件,在修造好肋拱後 一個個鑲上去的,這種連拱加複合拱的獨特設計增強了跨拱的穩定性,同時大大節省了建築材料,也使渡槽更具觀賞性。筆者順着渡槽的走勢望去,一個個大跨度的連拱似長虹臥波,此起彼伏,舒展大氣;而連拱上並列有序的複合拱則如一排排陣形整齊的雁陣,展翅齊飛,錯落有致。我們一行又拾級而上,登上渡槽。渡槽上每隔2米有一根拉桿,拉桿將槽兩端固牢。渡槽上兩邊還有人行道,可供兩個並排行走。

望着表面粗糙、略有滄桑的渡槽,感受到了當年羅定人民“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他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用鐵錘、鋼釺,打造出一座氣勢磅礴的水利工程。

站在金色的稻田裏遠眺,被譽爲“廣東紅旗渠”的長崗坡渡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廣東水利工程的大手筆,它以巨龍般的身軀,把上游的瀧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銀河水庫,滋潤着下游20多萬畝農田,羅定盆地從此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羅定因此也連續摘取“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隨着金銀湖飲水工程的竣工,長崗坡渡槽還源源不斷地爲城區居民提供乾淨的“放心水”,當地30多萬羣衆一直受惠。更爲神奇的是,渡槽建成30多來年沒有出現過一次滲漏,從未大修,工程質量過硬。

如今的長崗坡渡槽風華依舊。39年來渡槽引來的潺潺清水相當於1000多個杭州西湖的水量,滋潤着現在的廣東糧倉羅定。清流滋潤着豐腴的羅定盆地,汗水澆灌着希望的田野,今天的羅定已是華南著名的優質稻米產區。

被譽爲“廣東紅旗渠”的長崗坡渡槽水利建設的顯著成就,吸引了國內外四面八方來客,尼泊爾貴賓參觀後豎起大拇指稱讚:“中國人真有本領!”1979年,原水電部副部長李伯寧到羅定視察了長崗坡渡槽建設,即席賦詩一首:“羅定兒女多英雄,壯志引太濟金銀;十里彩虹跨長崗,疑是銀河落羅平。”講述羅定水利建設的《羅定山河換新裝》還編上了上世紀70年代的小學課本。

羅平鎮黨委書記樑子球介紹了:羅平鎮遠景戰略規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羅平鎮緊扣省委賦予雲浮“打造粵北生態建設負責新高地,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的新目標新定位,立足全鎮鄉村發展實際,科學把握鄉村發展規律,堅持黨建引領,加快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當年羅定人靠自己的雙手建起了世界第一的長崗坡渡槽,今天羅平人民也能靠自己的雙手建設好自己的美好家園。

歷史見證了人定勝天,長崗坡精神永放光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