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到年底的電視熒屏原本是讓人期待的,先有央視播出金庸的封筆大作《鹿鼎記》、後有張愛玲代表作改編的《情深緣起》。但兩部改編作品播出後,觀衆反響極其強烈——張一山版《鹿鼎記》刷新了金庸劇的評分新低,而源自《半生緣》的《情深緣起》儘管由劉嘉玲領銜,卻遭到輿論一致口誅筆伐……

作爲金庸最爲得意的作品,《鹿鼎記》的主人公韋小寶幾乎誰演誰火,而張一山作爲2020版的韋小寶,此次火爆程度不亞於幾位前輩,但他卻是被“罵”上熱搜的,輿論中最爲普遍的評價是,張一山把韋小寶演成了“猴戲”。

無獨有偶,改編自張愛玲名作《半生緣》的《情深緣起》幾天後首播,相較於吳倩蓮和梅豔芳、林心如與蔣勤勤,蔣欣與劉嘉玲的姐妹陣容毫不遜色,但開播後觀衆罵聲一片:“傻白甜”顧曼楨與霸氣顧曼璐被評論稱帶着“喋血上海街頭”的架勢。

平心而論,兩部改編作品的角色被指違和與彆扭,並不是一句“演員與角色不吻合”所能簡單概括的,將其定義爲糟蹋經典,更有失偏頗。今年的表演綜藝《演員請就位》中,幾位導演都在反覆強調這樣一個觀點:大部分演員沒有選擇權,而是被選擇。這個現象也體現在了2020版《鹿鼎記》與《半生緣》中。

新版《鹿鼎記》中,張一山的演出不可謂不賣力,他的表演是把角色頭腦中每個一閃而過的念頭都清晰地掛在皮相上傳達給觀衆,這種臉譜化的“擠眉弄眼”被很多網友視爲“油膩”,但細看劇集不難發現,張一山誇張過火的表演與作品調性是一脈相承的,劇中不少橋段、表現手法都是在荒腔走板地玩梗、惡搞,很多辣眼睛的槽點就是爲了消解,對於這樣看似胡鬧的創作取態如果過於較真,纔是“認真你就輸了”。

《情深緣起》則是最早從選角開始就面臨巨大的質疑,與此前的《半生緣》影視作品相比,這一版中的人物與原著的差別是最大的,尤其是爲劉嘉玲量身打造了一個大齡的顧曼璐,人物也形成了有別於小說的性格邏輯。劇中劉嘉玲有“扮嫩”的造型,卻沒有去演“嫩”,而是在角色中融入了自己積澱的人生閱歷和感悟,在部分段落的表演中,她的情緒動作和表情一氣呵成,可以讓觀衆被表演說服,進入到故事情節中。

儘管輿論習慣於指責影視劇亂改經典,可看看國內外的影視改編,像《哈姆雷特》《紅樓夢》這樣的世界文學經典都被以不同版本搬上小熒屏和大銀幕,有些作品看起來已然面目全非。其實所謂忠於原著,並非完全忠實於小說原文本的故事框架、人物關係與人物性格及其走向,而是準確反映改編者對原著靈魂、精神的理解。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改編不在於亦步亦趨,而在於創造性的消融、粉碎、重構。

《鹿鼎記》是一部用頑童手法征服天下的故事,裏面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生態的嘲諷與隱喻,改編成人物臉譜化的滑稽戲不一定就會失了深度;《半生緣》體現了大時代中個體命運的無常,劉嘉玲的演繹讓角色對世事無常的無奈感獨具況味。

然而作品遭遇差評,觀衆最直觀的批評對象是演員,縱觀評論,吐槽最多的是“張一山表情醜”“蔣欣身材壯”“劉嘉玲年齡過老”,但這些外形範疇是一種客觀的因素,並不是演員本身的失誤或者不專業,更不應成爲被攻擊的要點。

“猴戲”“超齡”等羣嘲背後,其實是對經典的改編挑戰了觀衆既有的審美經驗,招致不滿情緒的集中爆發。這個熒屏現象帶給創作者的最大啓示是,改編作品最需要“忠於”的,是電視劇藝術的創作規律和審美規律。電視劇屬於大衆文藝範疇,在審美表達上還是要追求最大公約數,如果忽視對觀衆心理的研究,就難以準確觸動大衆審美心理的興奮點和共鳴區,一不留神就會讓演員“捱罵”、背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