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佛少有時間逛街,但是也有留意到一些商城或者店鋪門口放着一些猛獸,常見的是麒麟與獅子,不過也有出現一些不常見的,比如蟾蜍、饕餮。小佛特別不理解將饕餮放在門口的商家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心態。

根據我國古代神話志怪小說集《神異經·西南荒經》的記載,饕餮是異變的人類,“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商家(尤其是飲食店)將饕餮放在門口,或許看重的是饕餮的巨大食量,寓意生意會越做越好,其實,商家們忽略了饕餮貪喫,沒得喫的時候會對自己下手,所以饕餮的形象便是一個導致最後只留下腦袋,即所謂的“有首無身”。

如果商家多讀書,就不會造成選錯神獸的笑話了。

根據《呂氏春秋·先識覽》的記載,饕餮是被人們刻在鼎(古人盛食物的器具)上,用來提示人們不要暴飲暴食,要做到飲食有節制:“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其實,周朝不是最早將饕餮刻在鼎上的王朝,比之更早的商代在鑄鼎時已經有了將饕餮刻在鼎上的先例子,比如1959年在湖南寧鄉出土的商代禾大方鼎。這個大方鼎最引人注意的是四面各有一個大大的人臉,人臉兩邊有角有爪子,有專家認爲,這人臉和角、爪刻在一起,給人一種貪喫的形象,應該是最早的“饕餮”(前面也提到了,饕餮是異化的人類)。

可見,在商周時期,人們已經將饕餮作爲了一種必要的裝飾紋,時時刻刻提醒人們飲食要有節制,不要成爲“饕餮”。黃帝下屬的一個兒子就是因爲貪喫,直接被叫作饕餮,“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

其實,商周時期的人們將饕餮刻在鼎上,不僅僅是單純地爲飲食者個人的身體健康出發,更有着它深層次的作用——時時刻刻提醒統治者,飲食過度、飲食奢侈會亡國,畢竟夏商就是被喫垮的!

想必很多人認爲夏商亡於妹喜、妲己,或者是亡於夏桀、紂王的昏庸,還是第一次聽說夏商亡於飲食過度與奢侈。在夏商時期,生產力十分低下,糧食常常不夠喫,這樣的情況下,最高統治者真的會喫垮自己的政權,畢竟統治者們喫太多、浪費太多,無疑就是搶了普通人的口糧,引起人們的反對,從而走上反抗的道路。

關於夏朝的滅亡,《史記》認爲是夏桀不修德政,不體恤百姓,百姓不堪忍受,“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墨子·非樂》則將夏桀不修德政的行爲具體化,夏桀荒淫無度,貪圖享樂,飲宴郊遊,沉迷於酒色,導致天帝不爽。

啓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鍠鍠,管磬以方。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大,天用弗式。

如此飲食奢靡,最終導致了政權的覆滅,商朝取代夏朝。

如果說,商朝人在鼎上刻饕餮,已經有意識到夏朝的滅亡是最高統治者飲食奢靡所致,那麼,商紂王就不應該設立酒池肉林,喫垮商朝,可是,在夏商那樣的物質與文化都極度貧乏的時代,君主也是普通人,怎麼能抵禦得了美食與美酒的誘惑呢?

故而,商朝最後的君主紂王,簡直就是夏桀的翻版,我們在《史記》中可以看到,他利用自己的權力,佔據了衆多資源,最終家破國亡。

(商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爲池,縣肉爲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爲長夜之飲……

周朝人從夏桀與商紂王身上看到了過度飲食導致亡國的教訓,繼續學習商人將饕餮刻於鼎上,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時時刻刻提醒後代子孫,引以爲鑑,不要重蹈覆轍。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飲食節制已經成爲一種普遍的道德準則。孔子提醒學生不要喫太飽,喫太飽了就不想做事,即“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荀子更是將貪喫作爲惡的本性,《荀子·性惡篇》雲:“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參考資料:《史記》、《墨子·非樂》、《荀子·性惡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