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泊之战是清朝中期与准噶尔汗国之间爆发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此战清军惨败于准军,逼迫雍正暂时放弃了对准噶尔的吞并,清准在战后进入很长时间的和平期

准噶尔汗国是明末时期厄鲁特蒙古的四大部落之一,到清朝初年在台吉噶尔丹打败了和硕特部,称霸厄鲁特蒙古,自封大汗,建立了准噶尔汗国。

在统一厄鲁特蒙古之后噶尔丹便挥师东进,意欲吞并漠北蒙古,复制成吉思汗的霸业。

但是当时的漠北蒙古一直视厄鲁特蒙古为异族,不把厄鲁特蒙古看做是真正的蒙古人,而面对噶尔丹的入侵,漠北蒙古宁可投降清帝国也不愿臣服于噶尔丹。

清廷在得知漠北蒙古归降后非常高兴,立即出兵漠北并于乌兰布统击败了正欲南下的噶尔丹,打消了噶尔丹南下进攻中原的念头。

六年后清军又在漠北蒙古的昭莫多重创噶尔丹,经过此番惨败,噶尔丹一蹶不振,在清军的追击下自杀身亡。

不过噶尔丹的死并没有解除清廷的西北边患,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大汗,仍然试图与清廷争夺天下。

在整个康熙年间,清帝国和准噶尔帝国围绕着西藏展开了角逐,虽然清军最终占领了西藏,但准噶尔汗国依然是占据着整个西域。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暴毙,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眼瞅着准噶尔新主上台,刚继位不久的雍正皇帝坐不住了,他想趁准噶尔汗位交接的动荡之机一举消灭这个宿敌。

1729年雍正帝决定分兵南北两路攻打准噶尔,北路军以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从外蒙古越阿尔泰山攻击准噶尔腹地。南路军则以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从甘肃出巴里坤牵制准噶尔军。

(清廷两路大军进攻噶尔丹)

作为本次行动的主力,傅尔丹的北路军共计有2.5万人,其中来自京师、盛京、宁夏等地的八旗精锐有6000人,来自直隶、山西等地绿营兵有9000人,索伦兵和蒙古土默特、察哈尔等部骑兵共计8800人。

说实话2.5万人真心不多,正面硬钢准军占不到任何优势。可是西北远离内地,粮草转运艰难,清军难以继续增兵,傅尔丹手上只有这点人可用。

傅尔丹曾经考虑过偷袭准噶尔大本营,不过准噶尔人也不傻,在准军探子的严密监视下,清军的一举一动都被窥探无疑,偷袭计划根本无法实施。

(准噶尔军的装备受奥斯曼帝国影响,武器装备方面皆优于清军)

经过研判,傅尔丹决定还是继续执行自康熙以来的蚕食战略,鉴于准军缺乏攻城的重炮,清军在清准边界不断筑城推进,进而步步蚕食准噶尔汗国领地。

清军的蚕食战略确实让准噶人头疼不已,对此噶尔丹策零打算演一场戏,把清军从城里引出来,在高山峡谷中打一场伏击战,彻底解除清廷在北面对自己的威胁。

1731年噶尔丹策零散布假消息,宣称准军将倾兵三万劫掠清军牧场,而当时准军刚刚与清军在哈密和青海爆发激战,傅尔丹认为准军主力并不在自己这里,所谓的三万大军只是虚张声势,于是决定主动出击,歼敌于野外。

此次出击傅尔丹共调集一万人,基本上都是八旗兵、索伦兵和蒙古各部骑兵,绿营则留守看家。

傅尔丹任命素图、岱豪为前锋,领3000人先行,定寿和马尔萨领2000人紧随其后,自己率主力断后。

(清军行动示意图)

清军在出发后的头几天并没有发现任何准军踪迹,直到大军出发后第八天才捕获了一名准军士兵,得知在不远之处的博克托岭一带有2000准军驻守。

傅尔丹听闻此消息大喜,不经确认便下令先锋部队急速前进,妄图一口吃掉这支准军。

次日上午,清军先锋部队果然在库列图岭遇到了一小股准军,清军立即发起进攻,斩敌400余人,取得首胜。

拿下开门红的傅尔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他认为没有必要再过于小心翼翼,于是命令前锋部队暂停搜寻侦查,等待与大部队会合一起行动。

傅尔丹撤回先锋部队的做法极为危险,没有先锋打头阵,清军对前方的情况将一无所知,很容易被人包饺子。

等到大军出发后的第十五天,一脸无辜的清军终于来到了博克托岭,正当清军准备翻越博克托岭时,早已埋伏在此的2万准军如海啸般冲了出来对清军展开了围杀。

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清军并没有立即崩溃,傅尔丹很快便稳定情绪,指挥军队向西面高地冲锋,试图占领一个制高点。

但准军也很快看透了清军的想法,依仗着优势兵力击退了清军的冲锋,傅尔丹只得下令分兵五路突围。

在整个的突围期间,被清廷给予厚望的新满洲索伦兵表现极差,战斗意志极为脆弱,降者如云,而清军内的蒙古兵也大量投降,只剩下满洲兵独自奋战,在经过惨烈的厮杀后只有三路队伍冲出重围。

三路清军突围后一直向大本营科布多城撤退,但准军一路紧追不舍,清军一时甩不掉准军,傅尔丹于是决定退守和通泊湖。

(和通泊湖位于阿尔泰山东侧,比邻今天中国边境)

按照傅尔丹的想法,清军背靠和通泊湖是非常安全的,在大湖的保护之下准军无法从背后偷袭清军。

但问题是清军背靠大湖也等于彻底堵死了自己的一条退路,原本准军需要四面包围清军,现在只需要三面包围就够了,真不知道傅尔丹是咋想的。

最后双方就在和通泊湖展开了决战,大部分清军战死,只有傅尔丹领着2000多人逃回了科布多城。

“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清军被俘和阵亡7000多人,仅京师八旗就阵亡4583人,阵亡的高级将领中甚至有两个公爵,分别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孙辅国公爱新觉罗·巴赛和鳌拜的孙子一等超武公达福。

此战的失败迫使雍正与准噶尔汗国议和,双方约定以阿尔泰山为界,直到乾隆二十二年清廷才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