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泊之戰是清朝中期與準噶爾汗國之間爆發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戰役,此戰清軍慘敗於準軍,逼迫雍正暫時放棄了對準噶爾的吞併,清準在戰後進入很長時間的和平期

準噶爾汗國是明末時期厄魯特蒙古的四大部落之一,到清朝初年在臺吉噶爾丹打敗了和碩特部,稱霸厄魯特蒙古,自封大汗,建立了準噶爾汗國。

在統一厄魯特蒙古之後噶爾丹便揮師東進,意欲吞併漠北蒙古,複製成吉思汗的霸業。

但是當時的漠北蒙古一直視厄魯特蒙古爲異族,不把厄魯特蒙古看做是真正的蒙古人,而面對噶爾丹的入侵,漠北蒙古寧可投降清帝國也不願臣服於噶爾丹。

清廷在得知漠北蒙古歸降後非常高興,立即出兵漠北並於烏蘭布統擊敗了正欲南下的噶爾丹,打消了噶爾丹南下進攻中原的念頭。

六年後清軍又在漠北蒙古的昭莫多重創噶爾丹,經過此番慘敗,噶爾丹一蹶不振,在清軍的追擊下自殺身亡。

不過噶爾丹的死並沒有解除清廷的西北邊患,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任準噶爾大汗,仍然試圖與清廷爭奪天下。

在整個康熙年間,清帝國和準噶爾帝國圍繞着西藏展開了角逐,雖然清軍最終佔領了西藏,但準噶爾汗國依然是佔據着整個西域。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暴斃,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眼瞅着準噶爾新主上臺,剛繼位不久的雍正皇帝坐不住了,他想趁準噶爾汗位交接的動盪之機一舉消滅這個宿敵。

1729年雍正帝決定分兵南北兩路攻打準噶爾,北路軍以傅爾丹爲靖邊大將軍,從外蒙古越阿爾泰山攻擊準噶爾腹地。南路軍則以嶽鍾琪爲寧遠大將軍,從甘肅出巴里坤牽制準噶爾軍。

(清廷兩路大軍進攻噶爾丹)

作爲本次行動的主力,傅爾丹的北路軍共計有2.5萬人,其中來自京師、盛京、寧夏等地的八旗精銳有6000人,來自直隸、山西等地綠營兵有9000人,索倫兵和蒙古土默特、察哈爾等部騎兵共計8800人。

說實話2.5萬人真心不多,正面硬鋼準軍佔不到任何優勢。可是西北遠離內地,糧草轉運艱難,清軍難以繼續增兵,傅爾丹手上只有這點人可用。

傅爾丹曾經考慮過偷襲準噶爾大本營,不過準噶爾人也不傻,在準軍探子的嚴密監視下,清軍的一舉一動都被窺探無疑,偷襲計劃根本無法實施。

(準噶爾軍的裝備受奧斯曼帝國影響,武器裝備方面皆優於清軍)

經過研判,傅爾丹決定還是繼續執行自康熙以來的蠶食戰略,鑑於準軍缺乏攻城的重炮,清軍在清準邊界不斷築城推進,進而步步蠶食準噶爾汗國領地。

清軍的蠶食戰略確實讓準噶人頭疼不已,對此噶爾丹策零打算演一場戲,把清軍從城裏引出來,在高山峽谷中打一場伏擊戰,徹底解除清廷在北面對自己的威脅。

1731年噶爾丹策零散佈假消息,宣稱準軍將傾兵三萬劫掠清軍牧場,而當時準軍剛剛與清軍在哈密和青海爆發激戰,傅爾丹認爲準軍主力並不在自己這裏,所謂的三萬大軍只是虛張聲勢,於是決定主動出擊,殲敵於野外。

此次出擊傅爾丹共調集一萬人,基本上都是八旗兵、索倫兵和蒙古各部騎兵,綠營則留守看家。

傅爾丹任命素圖、岱豪爲前鋒,領3000人先行,定壽和馬爾薩領2000人緊隨其後,自己率主力斷後。

(清軍行動示意圖)

清軍在出發後的頭幾天並沒有發現任何準軍蹤跡,直到大軍出發後第八天才捕獲了一名準軍士兵,得知在不遠之處的博克託嶺一帶有2000準軍駐守。

傅爾丹聽聞此消息大喜,不經確認便下令先鋒部隊急速前進,妄圖一口吃掉這支準軍。

次日上午,清軍先鋒部隊果然在庫列圖嶺遇到了一小股準軍,清軍立即發起進攻,斬敵400餘人,取得首勝。

拿下開門紅的傅爾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判斷,他認爲沒有必要再過於小心翼翼,於是命令前鋒部隊暫停搜尋偵查,等待與大部隊會合一起行動。

傅爾丹撤回先鋒部隊的做法極爲危險,沒有先鋒打頭陣,清軍對前方的情況將一無所知,很容易被人包餃子。

等到大軍出發後的第十五天,一臉無辜的清軍終於來到了博克託嶺,正當清軍準備翻越博克託嶺時,早已埋伏在此的2萬準軍如海嘯般衝了出來對清軍展開了圍殺。

面對突如其來的襲擊清軍並沒有立即崩潰,傅爾丹很快便穩定情緒,指揮軍隊向西面高地衝鋒,試圖佔領一個制高點。

但準軍也很快看透了清軍的想法,依仗着優勢兵力擊退了清軍的衝鋒,傅爾丹只得下令分兵五路突圍。

在整個的突圍期間,被清廷給予厚望的新滿洲索倫兵表現極差,戰鬥意志極爲脆弱,降者如雲,而清軍內的蒙古兵也大量投降,只剩下滿洲兵獨自奮戰,在經過慘烈的廝殺後只有三路隊伍衝出重圍。

三路清軍突圍後一直向大本營科布多城撤退,但準軍一路緊追不捨,清軍一時甩不掉準軍,傅爾丹於是決定退守和通泊湖。

(和通泊湖位於阿爾泰山東側,比鄰今天中國邊境)

按照傅爾丹的想法,清軍背靠和通泊湖是非常安全的,在大湖的保護之下準軍無法從背後偷襲清軍。

但問題是清軍背靠大湖也等於徹底堵死了自己的一條退路,原本準軍需要四面包圍清軍,現在只需要三面包圍就夠了,真不知道傅爾丹是咋想的。

最後雙方就在和通泊湖展開了決戰,大部分清軍戰死,只有傅爾丹領着2000多人逃回了科布多城。

“博克託嶺、和通泊之戰”清軍被俘和陣亡7000多人,僅京師八旗就陣亡4583人,陣亡的高級將領中甚至有兩個公爵,分別是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孫輔國公愛新覺羅·巴賽和鰲拜的孫子一等超武公達福。

此戰的失敗迫使雍正與準噶爾汗國議和,雙方約定以阿爾泰山爲界,直到乾隆二十二年清廷才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