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少有識之士對於中醫的發展盡心盡力。但應該如何發展中醫,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堅持純中醫理念;第二種搞中西醫結合;第三種則認爲要搞中醫現代化,三者差異顯著且爭論激烈。

我傾向於第一種,中醫應該走純中醫之路。我所堅持的純中醫,是純中醫的思維與理念。因爲中醫與西醫的範式不同,理論框架不同,絕對不能搞中西醫結合,一結合,就變成中醫西化了。而且,搞中醫現代化也不合適,傳統中醫的理論非常高明,沒有必要去搞現代化,搞中醫現代化其實是迷失了中醫。

但我認爲,作爲中醫人,在堅持走純中醫之路的同時,亦可接納現代科技,這相當於爲純中醫增加了診療的保障,能讓純中醫的療效更高。以下是我的分析。

一、中醫診斷需要借鑑現代科技

目前,“以技術爲基礎的科學”的大量湧現,這是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最重要、最明顯的特點。中醫作爲一門應用性學科,當然也需要現代科技的支持。

一方面,中醫學偏重於整體的肯定, 而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缺乏微觀分析;另一方面,由於中醫的傳統診療方法更多地依賴醫生的觀察以及病人感覺,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偏差。中醫人完全可以借用現代信息科學與醫學診療技術,改進傳統的四診方法,創新診療技術。

比如,中醫對於人體內部的組織結構及生理病理狀態缺乏清晰的認識,如果能結合現代科技,有助於擴大中醫對於實質臟腑器官的理解。

傳統中醫四診爲望、聞、問、切,這些完全依賴於人體感覺器官的固有能力,而胃鏡可延伸中醫望診視野,爲中醫辨證提供更多的客觀指標,有助於提高診治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人根據胃鏡下的微觀改變來辨證胃病,分爲胃寒、胃熱、胃絡瘀滯、胃絡灼傷四型,探討了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之間的關係,認爲當二者辨證結果不一致時,以胃黏膜微觀辨證指導下的治療效果爲好。

有人研究了慢性胃炎患者證型與胃鏡下黏膜病變的關係,發現脾虛氣滯者多有賁門鬆弛或疝囊形成,有膽汁者多爲脾胃溼熱,脾胃虛寒者多爲全胃炎,胃絡瘀阻及胃陰不足者黏膜多以白相爲主,肝胃不和者多以紅相爲主,胃絡瘀阻者糜爛發生遠高於其他證型。

再如,有人臨牀研究發現,對於癌症,瘤體之陽的亢弱與腫瘤病理類型相關。鱗癌多以邪熱內擾爲主,爲陽亢太過;腺癌多爲寒邪內積,是瘤體之陰盛而陽弱不及。若能在四診辨證的基礎上結合這些現代診斷技術,對於臨牀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又如,現代科技的心電圖可以改善我們中醫人“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的毛病;現代科技的磁共振、CT可以更清晰的看到機體生理及病理的狀態;現代科技的小便常規可以方便地看到是否有蛋白或紅細胞……這些,都有助於補充我們中醫人四診的不足。

再如,作爲鍼灸醫生一定要學習解剖,特別是要了解臟腑以及腦組織的具體位置,這對於避免醫療事故非常有幫助。臨牀上時有鍼灸導致氣胸的事故,即是針刺過深,傷損了肺泡所致;有針刺後局部持續麻木不適的,是針到了神經;有針刺後小便變紅的,是針到了腎臟……這些,都絕對需要避免,最好的方法是學習解剖。

二、中醫病機需要借鑑現代科技

分析疾病的病機,這是中醫臨牀取效的關鍵。傳統的方法是從四診資料中去分析病機。我的觀點是,在此基礎上,或許我們可以借鑑現代科技的一些資料,從而輔助對病機的認識。現代科技不一定能創新中醫理論,但能幫助中醫明確疾病的病機。

以冠心病爲例,中醫有毒邪致病學說,但缺乏有效的四診資料。而現代科技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冠心病的炎症反應,炎症反應與毒熱相通,導致斑塊不穩定的炎性因子、細胞因子均可歸屬於中醫學“毒”的範疇。炎症反應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醫的毒邪致病的病機。而且,中醫在確認病機爲“瘀血”的爲急性冠脈綜合徵應擴展爲“瘀毒”,這樣更符合臨牀實際。

再如,冠心病是否有血瘀,我們往往症狀以及舌脈上來判斷。如果這些症狀和體徵都不明顯,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現代科技來分析冠狀動脈的血流,從而爲確診是否有血瘀提供辯證依據。

我是純中醫,我堅持走純中醫之路。我在臨牀上完全應用純中醫思維來處方用藥。但我也學習過不少西醫的課程,包括解剖學、生理、病理、微生物學、免疫學、診斷、組胚、藥理、內科、生物化學、神經生物學、神經病學、醫學影像學等等。雖然我在臨牀上不用西醫的思維,但我可以應用西醫的一些知識,這有益於我提高療效,並且,讓中醫治病更安全。

三、我對於中西醫結合的觀點

中醫與西醫能不能理論互通,我認爲完全不可能。因爲二者形成於不同文化土壤,有各自的文化傳統與思維方式,醫學範式大異其趣,在觀念形態、器用特徵、致知方法、醫家行爲規範等方面存在着明顯的差異。

中醫能治病,西醫也能治病,中醫與西醫所面對的都是疾病,爲什麼不能各走各的路,各自施展其優勢呢?當然,兩種醫學可以配合應用,以某種醫學爲主,另一種爲輔。比如,在戰爭創傷方面,建議完全以西醫爲主,因爲西醫有高明的無菌理念和精確的解剖知識;在慢性病的防治方面則以中醫爲主,因爲中醫擅長“治未病”,而且,擅長整體辨證。對於傳染病,本來大家一致認爲西醫比較厲害,事實上不管是非典還是新冠肺炎,中醫反而成績更大,看來傳染病的防治還是以中醫爲主吧。

關於中西醫結合,我有這樣的觀點:當前西醫爲主流醫學,中醫要發展,應該堅持“衷中參西”,而不是“中西醫結合”。所謂衷,忠誠也,即由衷之心;所謂衷中,即發自內心地相信中醫。在此基礎上,參考西醫的學理,既可補充中醫的不足,又能走中醫之路而不離乎中醫。若能按這個原則去堅持純中醫,必然會左右逢源,純中醫之路也會越走越寬。

小結:

我是一個純中醫人,我堅持走的是純中醫之路。我用純中醫思維治病,但我並不排斥西醫。甚至我在臨牀上我經常參考西醫的一些知識,包括西醫診斷、西醫病因病機、西醫用藥等。

利用現代科技來爲中醫服務,這不是丟失了純中醫的理念與思維模式。相反,這是在純中醫的理論與思維模式的基礎上的發展。純中醫的核心是理念與思維模式,而不是技術。比如,只要是用鍼灸經絡理論來治病,那麼我用注射針頭代替三棱針點刺放血,這完全可以。反之,若依賴的是肌肉起止點理論,即使用的是鍼灸針,那也不是純中醫的——當然,這樣也可以治病,我不排斥這些技術,只是這些不屬於純中醫而已。(董洪濤)#中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