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海淀區馬連窪街道梅園社區的居民發現,最近,小區門口用了大半年的綠色防災帳篷被一個木色長廊取代,如果疫情防控需要測體溫、登記等,不但有了開闊的場地,還不挨凍。長廊旁邊設有專門的快遞收發區,快遞小哥在外側,居民在內側,安全隔離。

這個長廊有個形象的名字:社區玄關。

“玄關”通常是指進家門到客廳之間的空間,可以實現從家門外到家裏的狀態轉換。社區爲什麼也要設置“玄關”?這,得從社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說起。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社區的出入口成爲臨時防控卡口,也成爲抗擊疫情最重要的管控陣地之一。可是,衆多老舊小區的出入口僅僅是一道欄杆,當防疫工作需要較多人員和彙集較多人流時,只能搭建臨時帳篷。這些臨時帳篷通常結構簡陋、使用不便,還有漏電、漏水的風險。由於氣溫等同於室外,還會影響測體溫的準確度。

爲此,馬連窪街道展開了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社區存量空間提質改造研究,並委託相關計單位進行“社區玄關”——老舊小區防疫卡口精細化設計。

“‘社區玄關’要承載測溫、出入證查驗或刷臉、無證登記、車輛掃碼抬杆、車上乘客掃碼和測溫、快遞取放、臨時集中觀察等多種功能,需要適度拉長遮蔽空間,引導人流有序通過。”馬連窪街道綜合協調辦主任畢延強介紹。

今年6月份以來,經過反覆實地考察、徵求意見、專家論證,11月下旬,馬連窪街道第一個“社區玄關”在梅園社區亮相。

整個“社區玄關”裝配在小區入口通道上,呈長廊形。玄關主體材料是硬質紙筒,更環保。而且,材料通過了防水、防火實驗和結構抗壓強度、彈性模量檢測。建築材料使用紙筒與膠合板不僅價格低廉,還可以在工廠定製尺寸、切割加工。設計上能確保板材精確切割,預打孔、預開槽以及交接處嚴絲合縫,保證了施工完成質量。

在常規通道外,玄關設計了彈性空間,平時可作爲居民休憩、等候、交往場所。在疫情防控一級響應狀態下,可以作爲快遞集中取放點,快遞架朝向內外兩側,天然隔離快遞人員和取貨居民人流,減少居民進出二次刷卡登記的麻煩。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整個項目不破壞現有地基,構造節點借鑑榫卯結構,可拆卸、可移動。疫情結束後,可以零污染拆卸以及再組裝,甚至可整體移至社區綠地做涼亭使用。裝配式建造過程工期僅需2到3天,可以把對出入口的影響降到最小。

“看上去就比救災帳篷講究,而且地方大,保安站崗、快遞員投快遞、居民在這兒等人,互相都不影響,下雨下雪還有地方躲,挺好的。”對於新投入使用的“社區玄關”,居民們紛紛點贊。

“當下,城市有機更新成爲城市規劃工作的重點,在不大拆大建、不改變社會結構的前提下,通過微改造改善和提高建成區的品質,通過‘好設計、好營造’提供高質量公共環境產品,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這是每一位規劃師共同的責任。”馬連窪街道全職街鎮責任規劃師張嘉岷說。

接下來,馬連窪街道將在有條件的社區推廣“社區玄關”。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於麗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