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物考古所考古隊隊長許志斌在發掘現場向記者介紹情況。記者萬建輝 攝

長江網11月24日訊(記者萬建輝) 日前,考古人員在位於黃陂區橫店街張黃家灣東北部與漢十高速交會處,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墓葬羣,在1000平方米範圍內已確定墓葬32座。

19日下午,長江網記者隨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來到發掘現場。現場已挖掘出數十個10到20釐米深的探方,部分探方上蓋有黑色薄膜。因近日下雨,不少探方積水。現場用藍色圍欄封閉,圍欄上掛有寫着“一舉一動保護文化遺產”等標語的紅幅。

1000平方米的發掘現場在一條村級水泥路的西側,發掘現場北部約100米是漢十高速高架。市文物考古所考古隊隊長許志斌介紹,1980年孝感地區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已發現張黃家灣墓葬,範圍在今村級水泥路東側。1986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湖北隊,2003年武漢市文物考古所,先後進行過兩次發掘,分別發掘出2座墓葬和5座墓葬,出土一批石器和陶器。

2003年武漢市文物考古所發掘張黃家灣古墓羣的5個墓葬。市文物考古所提供

2003年武漢市文物考古所發掘的張黃家灣古墓羣陶器。市文物考古所提供

記者隨許志斌在村級水泥東側草叢中,找到1987年5月黃陂縣人民政府立的縣文保單位“張黃家灣古墓羣”的保護標誌碑。

1987年5月黃陂縣人民政府立的縣文保單位“張黃家灣古墓羣”的保護標誌碑。記者萬建輝 攝

“此次發現的32座墓葬,在村級水泥路西側,不在‘張黃家灣古墓羣’保護範圍內,它源自橫店街還建房項目,需保護性發掘。”許志斌說,考古隊11月初入場前,這裏曾是一片民房,剛剛拆遷完畢。考古隊用洛陽鏟探索文化層,確定了1000平方米的發掘範圍。

負責現場發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員朱勵博指着發掘現場蓋有黑色薄膜的探方說,這些點位,從土質土色初步判斷,是墓葬所在地。隨着進一步的發掘,墓葬層會陸續顯露出來。

負責現場發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員朱勵博在發掘現場。記者萬建輝 攝

朱勵博介紹,1986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湖北隊對“張黃家灣古墓羣”進行試掘,在31平方米範圍內發掘了2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自深60~70釐米,用白膏泥鋪墊墓底並填充墓坑下部,陶器等都在中央的白膏泥土裏。

出土陶器以泥質黑陶爲主,有少量泥質灰褐陶,紋飾有弦紋及鏤孔,器型有豆、罐、碗等,多爲圈足,靠近底部有三道凸弦紋,從器形分析其年代,加上對墓葬形制的分析,推斷爲新石器時代,約相當於屈家嶺文化早期類型。

市文物考古所考古隊隊長許志斌說,屈家嶺文化是長江流域第一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年代約爲公元前3300-前2600年,因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省京山屈家嶺而得名。屈家嶺文化是由大溪文化發展而來,廣泛分佈於長江中游地區,武漢地區也多有分佈,如武昌放鷹臺、新洲香爐山、黃陂鐵門坎、江夏潘柳村等。這一時期墓葬的出土隨葬品豬下顎骨,表明已有剩餘產品和一定程度的貧富分化。

許志斌說,此次新發現的張黃家灣32座墓葬,與前兩次發掘的墓葬屬同一墓葬羣,因而推測也屬於新石器時代墓葬,是武漢地區發現的較早墓葬遺蹟。此次發掘規模比前兩次發掘大得多,它將出土哪些文物,我們充滿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