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三分天下,人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当初刘备帐下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大将,能攻善守,本是可以逐鹿中原,问一问汉鼎的轻重的。可惜蜀汉其兴也速,其亡也忽,国祚仅有四十三年,到他儿子阿斗公手里,这个国家就稀里哗啦地倒下了。

个人认为,蜀国就是死在一个“战”字上,自古好战者必亡。这句话并不是说要蜀国偏安一隅,而是其国力薄弱,根本禁不起再三折腾。

先是从皇叔变成皇帝的刘备发动攻吴战争,在夷陵大败而归。旧恨未了,又添新仇,刘备顺便把自己也气死了。这且不说,关键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已经折损了蜀国一臂,而被火烧连营的刘皇帝更是葬送了数万精锐,一时元气大伤。

说到底,战争打的是钱粮。而钱粮从哪里来,从老百姓的赋税里来,老百姓的基数越大,才能供应越多的军费。但蜀国却偏偏是人少志气大,一心想要横行天下。

据《通典·食货七》记载:“当三国鼎峙之时,天下通计户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也就是说,当时三国的总人口数才不到800万人。其中,按公元263年的统计,蜀国有1082000人;魏国有4432881人;按公元280年的统计,吴国有2562000人。当然这个数字不尽准确,因为部曲、奴仆、山越、蛮夷无法统计在内。不过这个数据也反映了当时各政府能够实际控制的大致人口数量。

可以看出,三国之间差距还是很大,蜀吴两口加起来也没有魏国人多,联盟都不一定能自保,还要主动掐架?而魏国确实地广人多,家大业大,这也是它赤壁惨败之后能迅速恢复战力的原因。

蜀汉占益州与荆州的四分之一。因为人口少,刘备在领有益州之后,多次迁民到成都平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也迁陇西居民以实汉中。

尽管如此,蜀国也只有区区一百来万的人口,如何能支持连年的征战?

诸葛亮有著名的“六出祁山”,实际上史书记载为出师北伐共五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能算是诸葛亮主动出击,后世笼统地说成是“六出祁山”。这六次都是成规模的战争,但有几次诸葛亮都是有心杀贼,无粮下肚,因为军需供给跟不上,粮尽,不得不往回撤。

这样也就明白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屯田,有种地的功夫让士兵加强训练不更好吗?这道理难道诸葛亮自己不知道?主要是因为四次北伐所耗钱粮太多,加上司马懿的龟守战术,蜀国拖不起了。于是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打算与魏军长期对峙,不得不在五丈原屯田。后方粮食紧张哦,实属没有办法的事。

另外,诸葛亮兵出祁山,进据陇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想招揽将才,补充兵源。

再说姜维,这位诸葛亮的徒弟还真是听师父的话,《三国演义》里写他发动九次北伐,其实还写少了。正史上记载,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总计一下,师徒二人共打了十七次,国家再有钱也得打个精光。后来姜维也不得不带着军队在沓中种麦,一方面为了避祸,另一方面军粮肯定是接济不上了。

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兵甲已足”是虚,“益州疲敝”倒是实情。要不,刘备也不用下令铸造“直百五铢”和“太平百钱”来巧取豪夺了。当初蜀国通用的货币是汉朝五铢钱,刘备铸的一枚钱可以兑换100枚汉五铢。这种强制废掉汉五铢的做法,无异于敲骨吸髓。

如此来看,蜀汉的经济状况确实极不乐观,那后方究竟“疲敝”到什么程度了呢?

只有一百万人口的国家,官吏竟达四万多人,常规军队更在十五万以上。平均每二十七百姓就得养一个官,并负担近五个士兵。民众要供养如此庞大的国家机器,而且青壮年都得从军,那后方生产第一线的,大多为妇孺老幼。这次第,怎一个“疲”字了得?

可怜的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再紧点就勒断腰了。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把老百姓逼得铤而走险,以至民变不断。

《三国志蜀书张嶷传》记载:“建兴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抄盗军资,劫掠吏民。”

《三国志·蜀志·吕乂传》记载:“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

这些史料所披露的细节说明,诸葛亮在世时,并非国泰民安。他数次北伐,就连南夷边远之地,赋税都沉重难负,蜀汉各地难以完成征兵任务,士兵逃亡现象时有发生。而诸葛亮死后,军队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逃兵潮。

所以说,蜀汉的亡国原因就在此一个“战”字,穷兵黩武,竭泽而渔。实际上在阿斗投降之前,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因素已经注定他的政权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最后,魏国证明了这一点,邓艾仅带了区区几千人就把这个纸糊的空架子推倒了。

后世在总结蜀汉亡国的原因时说黄皓专权,打压异己,祸国殃民,也算是一个原因吧。但国运衰则万物凋敝,妖孽滋生,所以笔者不认为这是主要原因,就像商朝亡国怨妲己一样,李代桃僵。

说到底,蜀汉政权后期,阿斗基本上是坐困愁城,他的投降与其说是软弱,不如说是厌倦了战争。所谓的兴复汉室,说好听点是个幌子,说难听点是个妄想。他宁愿去当个太平的安乐公,也不想再穷折腾。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通典》《晋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