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最近几周的电影院也是真的冷。《金刚川》之后缺乏能带动热度的新大片,导致票房也每周都在下跌。

上周末上映的犯罪动作片《除暴》,终于掀起了一点水花,不仅打破了《金刚川》连续四周蝉联票房冠军的局面,也终于让网络上出现了一部有点讨论度的新片。

关于这部电影的口碑出现了有趣的两级分化。给好评的观众认为在好几周没有看到娱乐性商业片的情况下,有这样一部枪战、动作、飙车、爆炸等各种元素都齐备的爽片已经是赏心悦目。

此外,王千源、吴彦祖硬碰硬的对决也有不少新鲜看点。这次王千源没有演反派,而是出演正义凛然的警察。老牌男神吴彦祖豁出形象演悍匪也打破了此前美少年、美暖男的惯有形象。

他俩浴室裸上身打架的片段更是被各种转发。果然大家都爱看美好身材.....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还有一些特殊意义。吴彦祖饰演的张隼,人物原型是活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名残暴匪徒张君,从1991年到2000年,他持续持枪抢劫和杀人,作案至少十几起,数十人丧生,可以说相当变态和凶残。2001年他终于被警方抓获,然后被判处死刑。

电影中时间线没有拉这么长,但也拍出了基本特点。吴彦祖饰演的匪徒张隼在各地抢劫杀人,挑衅警察。刑侦队长王千源以及他的同事们一直追踪好几年才抓到他。

张君案也是九十年代国内治安大环境的极端案例代表。那个时候枪支管理还不够严格,黑恶势力没有扫清,摄像头监控也没普及,社会治安确实很难管理。在侦查技术进步、法制进一步严格之后,治安环境才慢慢好转。

影片名叫《除暴》,也是想表达警方“除暴安良”不易的宗旨,贴个主旋律主题。

总的来看,无论是题材意义,还是爽片难得,很多好评中还是电影之外的因素占比更多。“裸身打戏”也只是细节亮点,不能代表全片。

从电影角度来评价,《除暴》就只能说是平庸了,豆瓣评分也只有6.5。

问题出在哪呢?总结起来主要是影片很想重现黄金时代港片的风采,但导演能力不足又加上种种原因限制,导致最后还是部没有惊喜的套路之作。

港片风确实是这部电影绕不开的话题。导演刘浩良的名字对内地观众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他之前主要是做编剧,2016年凭借犯罪喜剧《冲锋车》( 吴镇宇、任达华 、古巨基主演)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新晋导演的提名。

香港电影人后继乏力,和多位名导合作过,在创作上也有自己想法的刘浩良算是成长经历比较丰富的新生代了,杜琪峰也比较看好他。

从影片本身来看,双雄配置,警匪对决,都是典型的老港片套路。故事背景虽然是内地,但因为九十年代的场景做得很怀旧,确实有那么点港片味。

导演还在电影中赤裸裸明示,特意安排了录像厅场景,贴满了香港老电影海报,电视机里反复放着《喋血双雄》。

但这就跟很多青春怀旧片一样,服化道做得有年代感,不代表内容就一定会让观众有代入感。再放致敬元素或者尽力还原氛围,也不是观众心目中熟悉的香港电影了。

就用在片中反复出现的《喋血双雄》来对比。双雄的意义不仅在于斗智斗勇,更要有精神上的升华(不是搞BL的意思)。他们互为对照,可能会在对方身上发现自己的黑暗面,也可能发现自己和对方明明是一样的人,结果却走上了正邪两道。有对照才有悲剧感。

《喋血双雄》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惺惺相惜模式。周润发看似是冷血杀手其实有情有义,为了给被自己误伤的歌女凑医药费不惜以身犯险,最后导致自己被追杀。

李修贤饰演的警官起初对他穷追不舍,后来发现周润发和自己有不少共同点,开始有些生死之交的感觉。

《除暴》中反复出现的《喋血双雄》镜头

无论是悍匪还是警察,本质上也都不是什么大人物。逃不过宿命的草根悲剧命运很容易引起共鸣。

反观《除暴》,想还原港片,也只还原了一半。影片一开始王千源和吴彦祖互斗脑力的戏份,确实有展现他们都是同一类聪明人的意思。无论吴彦祖如何制定犯罪计划,王千源总是能从犯罪现场分析出原本的思路。摸清套路之后终于赶上了吴彦祖的作案速度,在某一次主动出击去拦截吴彦祖带领的“老鹰集团”。

导演很喜欢玩相似场景的来回切换,比如吴彦祖在练射击,下一秒就切到王千源在警队练射击,以此表达两个人的思路和行为方式高度相似。

但故事进入中段以后,逐渐就开始跑偏了。导演自己也知道需要用一串文戏来进一步铺垫两个人的生活背景,展示他们是如何被塑造成现在这个样子,以及他们硬汉背后的另一面。但王千源和吴彦祖的个性铺垫戏份却是极其不平衡的。

王千源的“铁汉柔情”就只是中秋节打电话回家给女儿辅导数学题,此后家人这个元素就再没有出现过。警察故事中常见的“克服过去办案留下的心理阴影”,或者“从新的案件里获得新的触动”等设定也完全没有。

这样王千源就成了一个脸谱式的人,从头到尾高喊口号,始终充满信念。他有很多警察的优点,但看不到作为个体的特点。

《喋血双雄》里的警察有人味,因为他会真正思考自己追击的罪犯究竟是什么人,也会顶撞警长的决定。他是以“人”的方式在观察这个世界。

王千源版警察的行为模式就非常任务化,没有任何反思,没有任何犹豫和动摇,持续勇猛。

大无畏精神当然是真实存在的,但没有对比转变和细腻婉转的心理活动,“人”就没有了温度,观众情绪也很难随之升华。再加上王千源无论演警演匪几乎完全一样的表演方式,一开口就是满满的“说教”和“凌驾感”,更难让人代入和与角色共情。

不过就现在的环境来说,警察“伟光正”才不容易踩红线。这种“偷懒”的拍法,也多少能理解吧。

吴彦祖饰演的悍匪要好一点,各种感情展现得很丰富。在犯罪团伙“老鹰帮”中吴彦祖是老大,自尊心很强,被警察压制得喘不过气的时候选择暂时隐退。但听说有兄弟不想跟他混了,改做风险相对更小的走私,他又觉得很不服气,想再干票大的让兄弟看看自己还行。

他对片中的春夏也是真爱。被警察追捕时还不忘悄悄回趟家给春夏打个电话,交代后事。

而且他还是个孝子,总是惦记着要给母亲换个助听器,知道自己可能无力回天了也先回家看看老母亲。

所以就这对警匪组合来说,就出现了另一个更“致命”的问题——把“匪”塑造的太有人情味了,观众的情感走向就很容易偏向匪徒一边。

除此之外,吴彦祖老牌型男的光环,加上角色的高智商和幽默感,每一条都是男性魅力的加分项,就连身材观感都比王千源好,实在太容易获得观众共情和好感。在这些因素的加持下,观众甚至可以忽略他“悍匪”的身份。

这种观感,对一部“扫黑除恶”片来说,是不是太不导向正确?

但吴彦祖的文戏也有问题,就是尬,和春夏的爱情戏简直可以用“愣”来形容,CP感也没那么强。

至于警匪交锋,也是非常程式化的,发展到中后段甚至让人觉得编不下去了,观感越来越垮。一开始,吴彦祖是个高智商罪犯,制定作案计划“科学又严谨”,展现了一把什么是“高智商就是新性感”。

但为了走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结局,吴彦祖的智力也下线得越来越快。之前还能捉弄警察,之后就毫无还手之力。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团伙就内讧了,变成孤身作战。

以及明知道老婆春夏被警察监听,也要打电话暴露自己和妻子,让警察找到了突破口,不免让人觉得情节的设计感太重。

与之对应的就是警察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坚不可摧。吴彦祖数年时间用来联系枪贩和团伙其他成员的密码分分钟就被破译了,最后与王千源浴室互殴看起来荷尔蒙满满,细节也不能多想(比如怎么打浴巾都不会掉,仿佛长在身上的马赛克;下水道铁板猛砸下去一看人还是毫发无伤……)。总之警察不能怎么受伤,匪徒最终一定要倒地。

浴室play这个行为也足够让人困惑的。听说罪犯在澡堂子里,进去抓人不就完了,还要跟着进去泡澡是什么操作?只能理解为这样才可以有机会露肉……

王千源和吴彦祖的相遇都是在打戏中度过,台词都用在了互相挑衅打嘴炮上,没有谁说出意味深长能表达情感的金句,像是周润发的那句“这个世界变了,我们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表达了时代变迁中,谁都有无奈,逼格一下就上去了。

大家都没有什么“走心戏”,双雄间的情感也就不能成立,所以也不用谈什么港片精神了。靠脸谱化又工具化的人物,不可能还原出香港电影的“江湖气”。片中反复出现的《喋血双雄》反而在反复提醒观众港片时代终究是过去了。

如果按照主旋律商业片的思路和标准来理解,《除暴》其实也没什么问题。情节推进快、动作戏虽套路但也不是没有看点,好人不易但终有好报,坏人最后得到惩罚,也是解恨的。戏外的背景知识 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到能获得现在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的确不容易。甚至各种直来直去的“槽点”,也让影片多多少少免于沉闷。

但电影都是如此,也就少了更高级的意义和乐趣。只有程式化的既定结局,不如直接看纪录片,现实中的惊心动魄还比设计出来的精彩。

试想这部电影要是能有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的结局,会不会有趣多一点呢?比如好人尽职尽责却被误解,竟然发现坏人是最懂自己的人,最后因为法律与职责而杀掉坏人,只能在充满遗憾和惋惜的深刻记忆中度过平淡的余生……

或者把主题变成“执着”,好人与坏人缠斗半生仍未果,最后变成一个人的执念,以疯子般的固执追着坏人一决胜负,最后让观众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完成一件事,还是放过自己。

但这些设想,在当下的创作环境中,也只能是“不成希望的希望”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