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地產風聲


2020年剩下六週,留給打工人實現小目標的時間不多了。


港交所大門外,還有一串房企排隊等上市,從年初等到了年終。


對比最近幾年的困難模式,今年房企上市闖關遭遇的是艱難模式。


2018年,成功登陸港股的房企有7家,2019年有6家,今年截至目前是5家,包括今天上市的上坤在內。敲鐘的聲音越來越稀疏,不少房企遞表時經歷了這樣的循環:


遞交、失效、再遞交。


資本對地產行業的態度越發審慎,而隨着行業集中度迅速提升,中小房企彎道超車的機會大大減少,想被資本青睞難度自然大了。


與此同時,大房企已經悉數上市,資本的可捕獵物絕對量少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創辦第11年的百強房企上坤成功敲鐘,搭上了班次驟減的資本市場列車,有人說,這能給中小房企提供一種成長的樣板。


事實上,上坤的模式很難複製。這種難不在於技術,很大程度在於:


要看天色。


然後在正確的時間裏做正確的事情。


1


全國房地產市場一片紅火的2016年,佘山一個叫樾山的項目成了當年上海的別墅銷冠。


此後3年又奪得三連冠。


項目背後的開發商——上坤,在當時地產豪門林立的上海灘,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成立剛滿6年。談到上坤,業內的一大印象是:


又一家女掌門領導下的地產公司。


鋼筋水泥屬性的房地產,基本都是男人當家,在上坤之前,龍湖、東原、花樣年是爲數不多女人掌舵的幾家房企。龍湖吳亞軍是地產老炮,上坤創始人朱靜屬於地產中生代。她曾經師從的胡葆森,和吳亞軍一樣,算是行業的最前浪。


2010年上坤創辦時,朱靜剛好處在被視爲職場分水嶺的年紀:三十四五歲。用今天的話就是,到了決定打工人命運的時刻。


事實上,那時候的朱靜已經是個相當成功的打工人,29歲就當上建業地產的副總裁,如果不單飛創辦上坤,憑藉光鮮的履歷和在行業摸爬滾打10幾年的經驗,依然可以在圈內穩保一席之地。


也許是想逃離舒適區,也許是看到機會,朱靜把房子抵押出去,帶着一筆錢就到了上海創業。


如今回過頭來看,朱靜沒有選擇熟悉的河南而選擇上海,是她帶領上坤做的第一個正確的決定。


2016年以來,但凡想衝規模,發展上再上一個臺階的房企,基本都會做同一件事:


把總部遷到上海。


據不完全統計,最近4年“遷都”上海的房企至少有24家,單2019年就有12家。


作爲中國絕對的核心城市,上海是信息、人才、資本的聚集地,對企業發展的裨益不言而喻。


把總部遷出來至少能體現全國化的決心。再一個,來到高手扎堆的上海灘,只要能站穩腳跟,耳濡目染之下的這些企業都會有所成長。


兩年前入滬的某50強房企的老闆曾經說過,“華東是全國客戶層次最豐富、生活方式最多樣、對體驗最敏感的市場,將是下階段企業核心競爭力成型的必經之地”。


當大家都在搶這樣一個市場的時候,上坤因爲做對選擇,有點“躺贏”那味:從2014年第一個住宅產品紅樹灣開始,上坤在上海落地17個項目。別人在登滬作戰,它已經實現區域深耕。


這也構成了上坤成長模式難複製的第一個關鍵字——勢:


提前抓到趨勢從而奠定先發優勢。


未來房企想要預判趨勢並順勢而爲,不是沒機會,而是要看天色。


2


十年前創業時,有人問朱靜:這個時間點做地產會不會太晚?


朱靜回答,“作爲一個先行者來看是晚的,但從行業的發展空間來看,剛剛做到有房住,還沒有滿足所有人有房住。”


意思是,還有機會。


那時候地產行業剛從08年的陰霾中走出,迎來新一輪的上升勢頭,儘管這十年間行業調整不斷,但也出現了3輪明顯的上性週期:2009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6年~2018年。


十年,造就了多少千億和五千億房企。


2015年的時候朱靜判斷,房地產市場將有一波上升行情,於是上坤花33億收購了上海佘山一個60萬平米的超級大盤,也就是後來的上坤樾山,這個項目最終給上坤創造了180億的貨值。


樾山第一次成爲上海別墅銷冠的2016年,上坤順勢擠進上海銷售額30強。此前朱靜做過一個決策:


如果上坤做不到上海前30 ,就不要走出上海。


在她看來,上海市場足夠大,上海的競爭足夠激烈,如果能在上海做好的話,那麼未來上坤再進入到其他的城市,都會有一定的核心競爭力。


做到30強後上坤開始外拓,先落子江蘇,後又進入安徽、浙江,圍繞大上海都市圈佈局。


2016~2018的上行週期裏,長三角樓市領跑全國,“房價四小龍”加上之後鵲起的杭州,5個城市4個在長三角。


開拓長三角的上坤因此收穫城市輪動的紅利,創辦第九年就憑藉操盤金額229.5億躋身百強行列。


站穩長三角後,上坤戰略性地將業務拓展至珠三角經濟區以及長江中游經濟區,截至目前,佈局了滬、蘇、浙、皖、粵、豫、鄂7大核心區域,擁有投資權益的物業組合項目49個,總土儲約爲412.93萬㎡,可以滿足2至3年的開發需求。


外拓戰略得當,抓住了該抓住的週期,這體現上坤成長模式難複製的第二個關鍵字——時。


勢也、時也,而後人也。


3


上坤成立十週年的時候,朱靜發佈了一個全新的“三五發展戰略”,簡單概括就是:


未來5年,上坤將堅持產品適度領先、效率優先,來達成規模化發展,並致力成爲“城市優質生活服務商”。


從第一個五年成功搶灘上海並站穩腳跟,到第二個五年進入百強行列,再到未來5年找到產品服務和運營效率兩個抓手,可以看出上坤是一家戰略清晰、目標得當、並且能夠不斷兌現業績承諾的企業。


一個企業做戰略、定目標最忌諱好高騖遠。


管理學上有個洛克定律,也有人稱之爲“籃球架原理”:


如果籃球架設得太高,命中率就會很低;反之,命中率就會很高。命中率過高或者過低都吸引不了人去打球。


只有將籃球架設置在“跳一跳,夠得着”的高度,這項運動纔有生命力。


企業定目標也是如此,“跳一跳,夠得着”的目標可以更好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並推動組織高效運轉。


上坤遵循了這個定律,一步一個腳印走完第一個十年,並在第二個十年的開局完成上市的“成人禮”。這家企業用朱靜的話形容就是:


有理想而不理想化。


目標能夠漸次達成,除了時勢造就外,還要靠人的推動。就像老話說的: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換到企業裏,推動達成目標的則是由人構成的組織。


上坤打造的“敏捷型組織”,提升組織對市場形勢變化的適應能力,從而達到支撐業務擴張的目的。


這種組織的特點是結構扁平化,內部提倡平等,以客戶爲導向,崇尚創新。


構建這樣一個組織並保證其高效運轉,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平臺職業化。


很多中小型房企受制於“家族化管理”的桎梏,決策權都被自家人拽在手裏,競爭力弱了很多。


上坤老闆朱靜自己是職業經理人出身,她在建業的時候,從項目到城市、區域,再到集團;從開始省域化戰略到上市……


一家房企發展最重要的幾個階段,朱靜都經歷了,一定深諳職業化的重要性。


所以上坤從創立開始就選擇全盤職業化,各高管和職能中心負責人悉數引進專業人才。


經過6年3次的職權調整,據說朱靜的權限已經降到20%。


上坤人笑稱,公司只有老闆是朱家人。


4


大概是女性掌舵的緣故,上坤給人的感覺相對柔和。有媒體稱它“精而美”。


上坤在總結自己的產品基因時也提到了“精美”一詞,它的4條產品線:樾山/半島系、四季系、雲系、S系 ,都挺講究美學的。


至於“精”這個層面,更多體現在擴張戰略上,聚焦區域深耕,做熟大都市圈,是上坤過去十年始終貫徹的。


十年磨一劍,今天如願上市;下一個十年,上坤還需要努力給資本一個最好的答案。


現在的地產行業存在錨定效應,本來上沒上市並無絕對的好與壞,但如今沒上市就會被認爲沒有競爭力。


評價體系像一隻錨一樣定了,好壞也就定了。所以港交所窄門外,革命尚未成功的中小房企還在努力。


世上本沒有樣板,談論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樣板。但接下去,地產行業因時趁勢的非典型成長模式,大概率是無法複製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