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谁不好,又来毁金庸先生的作品,而且还是至关重要的封笔之作《鹿鼎记》。其实在这一版刚官宣的时候,我看到张一山要演韦小宝的时候觉得还好,毕竟通过《余罪》对他的演技还有一定的信心,没想到出来之后直接演成了“张一猴”,连我们的小编在找图片的时候,都患上了“张一山PTSD”,申请工伤补助。张一山的表演问题是一方面,更大的问题还是剧作本身以及创作者的不用心。

作者:亦辛

1

武侠剧好像真的不太行了,我不是要说“武侠已死”,而是说发展趋势不太好。 尤其是金庸剧,其实仔细算算,内地金庸剧扑街的真不少,钟汉良版《天龙八部》豆瓣评分4.5、霍建华版《笑傲江湖》豆瓣评分5.5、陈晓版《神雕侠侣》豆瓣评分4.8,似乎很难再看到再现经典的版本。

遥想内地武侠剧上一个经典频出的巅峰期,还是张纪中任制片人的时代,无论是凑卡司还是立人设,都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胡军版《天龙八部》豆瓣8.3分,李亚鹏版《笑傲江湖》豆瓣8.3分,这两版的人设至今记忆犹新,林志颖版段誉,痴情爱慕王语嫣,丝毫不逊陈浩民版,高虎版虚竹,高度还原唯唯诺诺的老实人本色,修庆版慕容复和胡军版乔峰,则称得上是让武侠回魂于内地银幕。当然,要论人设自然少不了开发这个关键词,茅威涛版东方不败,以京剧韵味来还原东方不败的特质,在国产武侠剧中注定是个神来之笔,像这样另辟蹊径的人设其实还有很多,诸如杨丽萍版梅超风、孟广美版李莫愁等。

可以说一部好剧外看卡司内看塑造,塑造对于剧本来说是二次创作,成功的形象往往需要靠演员去添补个中细节,但前提是正确理解。没错,该举反例了,张一山版《鹿鼎记》,11月16日上线,次日豆瓣评分已跌至2.7,显然是犯了众怒。不仅没演好韦小宝,还被造了个梗,名曰猴式演技。

2

有一说一,塑造韦小宝不能光看气质,翻拍《鹿鼎记》也不能全凭心血来潮。吃透角色和作品本质才是关键。这版刚好观感奇差,从剧本到演员都很离谱。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一集,全员奔着油腻去的,按说油腻这个塑造上的致命错误,在霸道总裁人设上才常见,武侠剧里还真稀奇。

举个例子,田雨饰演的海大富,海公公身体不好,需要服药,药又是毒药,如果服用过量,轻则瞎眼重则致命。韦小宝和茅十八想要逃跑,遂急中生智加大了剂量。问题便随之而来,海公公用完药,立刻从病秧子状态秒变中气十足,不到一分钟立刻毒性发作,而田雨的表现方式呢?双眼睁大浑身抽搐,旋即身体从椅子上下滑,尖着嗓子高声喊道“药!药有问题!”,这段表现可谓全不走心,丝毫看不出有解读角色的痕迹,非但看着不像是喝药着了道,倒像是瘾君子来了毒瘾一般。典型的不加理解以油腻代替塑造,犯错原理和靳东、杨烁、黄轩一个样,但论产油量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换个开发方向,估计原油产业前景是一片光明。

那么人设和原著对比到底差距多大?还是用海公公来举例,田雨的扮相,是满脸粉白,白的像个丑角,而原著中对海公公的样貌却是这样描述的:那老太监面色蜡黄,弓腰曲背,不住咳嗽,似是身患重病。小太监扶住了他,慢慢走到桌旁坐下。老太监尖声尖气地道:“拿酒来!”酒保喏喏连声,忙取过酒来。

显而易见,从演技到人设,透露的不是对原著的误读,而是不费心血的以偏概全,想的是以点带面精简塑造,可结果呢?以油腻代替机智狡黠,以浮夸丑态代替阴阳诡谲,可谓满屏尽显偷梁换柱。

3

讲真,如果一部剧全员油腻,剧本往往是重灾区。本剧就堪称是给所有观众来了当头一棍,也太会省(tou)事(lan)了吧,韦小宝第一集进宫,第二集鳌拜登场,第三集鳌拜被擒,第四集海公公和鳌拜均告下线。我不知道编剧是不是按照小作坊游戏开发思路倒腾的剧本,这么个粗制滥造的本子,怕不是金老爷子得气活过来。

如果光挖剧本粗糙的问题,我相信往细了抠再码个一两千字不是问题。但我想说的点不是这个,而是创作意识的变质。就像武侠电影经历了仙侠的潇洒写意、硬桥硬马的刀光剑影,终归要被拉回地面接一把地气一样。转变是大势所趋,武侠剧的创作思路是从阵容豪华演变成了极致挖掘IP效应,追的是流量捧的是颜值。当然,这个套路其实也有了改变,从一味的注重颜值演变成了小成本巨制,例如杨旭文版《射雕》,豆瓣至今8.0分,可以算作是为年轻一代演员正名,创作走心其实也能成功。

但是好景不长,同为蒋家骏导演的作品,曾舜晞版《倚天屠龙记》就落了个5.8的评分,不用说,糊了,毛病出在影视工业这块,可能是蒋导想尝试下以技术角度深入人心的思路,结果过多采用慢镜头,败在了起跑线上。从追逐流量效应到小成本创作思路的回温,武侠剧的圭臬尚未得出,失败的表象层出不穷,背后的问题其实是同一个——剧本的让位。

曾舜晞版《倚天屠龙记》

从给流量让位到给技术让位,这就是创作层面的变质所在。新版《鹿鼎记》说到底其实也是这一问题的一个缩影,体现的是演员塑造和剧本设定的共同脱靶,反应的是观众和市场对好剧本的渴求,影射的是创作者跳出舒适圈后的不适,未来还会不会出现更烂的剧版《鹿鼎记》不得而知,小成本武侠剧是否最终成为武侠剧的圭臬也有待验证,但说到底,剧本绝不该产于意淫,更不能轻易让位。否则死的可能不是一部作品,而是武侠本身。

武侠的灵魂,始终是人性本身。忘本的下场,注定可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