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誰不好,又來毀金庸先生的作品,而且還是至關重要的封筆之作《鹿鼎記》。其實在這一版剛官宣的時候,我看到張一山要演韋小寶的時候覺得還好,畢竟通過《餘罪》對他的演技還有一定的信心,沒想到出來之後直接演成了“張一猴”,連我們的小編在找圖片的時候,都患上了“張一山PTSD”,申請工傷補助。張一山的表演問題是一方面,更大的問題還是劇作本身以及創作者的不用心。

作者:亦辛

1

武俠劇好像真的不太行了,我不是要說“武俠已死”,而是說發展趨勢不太好。 尤其是金庸劇,其實仔細算算,內地金庸劇撲街的真不少,鍾漢良版《天龍八部》豆瓣評分4.5、霍建華版《笑傲江湖》豆瓣評分5.5、陳曉版《神鵰俠侶》豆瓣評分4.8,似乎很難再看到再現經典的版本。

遙想內地武俠劇上一個經典頻出的巔峯期,還是張紀中任製片人的時代,無論是湊卡司還是立人設,都堪稱是教科書級別的存在。胡軍版《天龍八部》豆瓣8.3分,李亞鵬版《笑傲江湖》豆瓣8.3分,這兩版的人設至今記憶猶新,林志穎版段譽,癡情愛慕王語嫣,絲毫不遜陳浩民版,高虎版虛竹,高度還原唯唯諾諾的老實人本色,修慶版慕容復和胡軍版喬峯,則稱得上是讓武俠回魂於內地銀幕。當然,要論人設自然少不了開發這個關鍵詞,茅威濤版東方不敗,以京劇韻味來還原東方不敗的特質,在國產武俠劇中註定是個神來之筆,像這樣另闢蹊徑的人設其實還有很多,諸如楊麗萍版梅超風、孟廣美版李莫愁等。

可以說一部好劇外看卡司內看塑造,塑造對於劇本來說是二次創作,成功的形象往往需要靠演員去添補箇中細節,但前提是正確理解。沒錯,該舉反例了,張一山版《鹿鼎記》,11月16日上線,次日豆瓣評分已跌至2.7,顯然是犯了衆怒。不僅沒演好韋小寶,還被造了個梗,名曰猴式演技。

2

有一說一,塑造韋小寶不能光看氣質,翻拍《鹿鼎記》也不能全憑心血來潮。喫透角色和作品本質纔是關鍵。這版剛好觀感奇差,從劇本到演員都很離譜。讓我印象深刻的第一集,全員奔着油膩去的,按說油膩這個塑造上的致命錯誤,在霸道總裁人設上才常見,武俠劇裏還真稀奇。

舉個例子,田雨飾演的海大富,海公公身體不好,需要服藥,藥又是毒藥,如果服用過量,輕則瞎眼重則致命。韋小寶和茅十八想要逃跑,遂急中生智加大了劑量。問題便隨之而來,海公公用完藥,立刻從病秧子狀態秒變中氣十足,不到一分鐘立刻毒性發作,而田雨的表現方式呢?雙眼睜大渾身抽搐,旋即身體從椅子上下滑,尖着嗓子高聲喊道“藥!藥有問題!”,這段表現可謂全不走心,絲毫看不出有解讀角色的痕跡,非但看着不像是喝藥着了道,倒像是癮君子來了毒癮一般。典型的不加理解以油膩代替塑造,犯錯原理和靳東、楊爍、黃軒一個樣,但論產油量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換個開發方向,估計原油產業前景是一片光明。

那麼人設和原著對比到底差距多大?還是用海公公來舉例,田雨的扮相,是滿臉粉白,白的像個丑角,而原著中對海公公的樣貌卻是這樣描述的:那老太監面色蠟黃,弓腰曲背,不住咳嗽,似是身患重病。小太監扶住了他,慢慢走到桌旁坐下。老太監尖聲尖氣地道:“拿酒來!”酒保喏喏連聲,忙取過酒來。

顯而易見,從演技到人設,透露的不是對原著的誤讀,而是不費心血的以偏概全,想的是以點帶面精簡塑造,可結果呢?以油膩代替機智狡黠,以浮誇醜態代替陰陽詭譎,可謂滿屏盡顯偷樑換柱。

3

講真,如果一部劇全員油膩,劇本往往是重災區。本劇就堪稱是給所有觀衆來了當頭一棍,也太會省(tou)事(lan)了吧,韋小寶第一集進宮,第二集鰲拜登場,第三集鰲拜被擒,第四集海公公和鰲拜均告下線。我不知道編劇是不是按照小作坊遊戲開發思路倒騰的劇本,這麼個粗製濫造的本子,怕不是金老爺子得氣活過來。

如果光挖劇本粗糙的問題,我相信往細了摳再碼個一兩千字不是問題。但我想說的點不是這個,而是創作意識的變質。就像武俠電影經歷了仙俠的瀟灑寫意、硬橋硬馬的刀光劍影,終歸要被拉回地面接一把地氣一樣。轉變是大勢所趨,武俠劇的創作思路是從陣容豪華演變成了極致挖掘IP效應,追的是流量捧的是顏值。當然,這個套路其實也有了改變,從一味的注重顏值演變成了小成本鉅製,例如楊旭文版《射鵰》,豆瓣至今8.0分,可以算作是爲年輕一代演員正名,創作走心其實也能成功。

但是好景不長,同爲蔣家駿導演的作品,曾舜晞版《倚天屠龍記》就落了個5.8的評分,不用說,糊了,毛病出在影視工業這塊,可能是蔣導想嘗試下以技術角度深入人心的思路,結果過多采用慢鏡頭,敗在了起跑線上。從追逐流量效應到小成本創作思路的回溫,武俠劇的圭臬尚未得出,失敗的表象層出不窮,背後的問題其實是同一個——劇本的讓位。

曾舜晞版《倚天屠龍記》

從給流量讓位到給技術讓位,這就是創作層面的變質所在。新版《鹿鼎記》說到底其實也是這一問題的一個縮影,體現的是演員塑造和劇本設定的共同脫靶,反應的是觀衆和市場對好劇本的渴求,影射的是創作者跳出舒適圈後的不適,未來還會不會出現更爛的劇版《鹿鼎記》不得而知,小成本武俠劇是否最終成爲武俠劇的圭臬也有待驗證,但說到底,劇本絕不該產於意淫,更不能輕易讓位。否則死的可能不是一部作品,而是武俠本身。

武俠的靈魂,始終是人性本身。忘本的下場,註定可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