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陳昌鳳:數據應用應成爲媒體人的基本素養

數據日益成爲新的生產要素,如何科學、合理利用數據,讓數據賦能內容,更準確高效地傳遞信息、發現趨勢,愈發成爲各行業人才的必備技能。優質數據內容具備哪些特徵?國內數據隱私保護狀況如何?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爲什麼取消本科招生?

本期節目,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教授做客新浪演播室,與新浪新聞、封面新聞暢談數據內容發展的現狀與前景,以下爲訪談實錄:

結構化的數據是優質數據內容的基礎

主持人:疫情期間,各大媒體都推出了與疫情相關的數據內容產品,有哪些產品令您印象深刻?

陳昌鳳教授:數據內容產品有很多,比如說服務性很強的數據產品,像新浪做的疫情地圖,確診患者同班機查詢工具,還有一些新聞產品。 

主持人:您認爲優質數據內容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陳昌鳳教授:優質的數據內容必須要以結構化的數據作爲支撐,結構化的數據具有易獲取、易識別的特點,而且帶有一定的趨勢性和規律性,是非常有效的數據集。

數據應用應成爲媒體人的基本素養

主持人:數據內容生產如何平衡質量與速度的問題?

陳昌鳳教授:首先,數據新聞和深度報道不是兩個並列的概念,哈佛尼曼新聞實驗室曾建議,不要單獨將數據新聞列爲一個門類,數據應用應該成爲更加廣泛的技能或素養。

其次,數據新聞成本高是因爲數據新聞的製作需要多部門協作,比如編程、深度內容挖掘、可視化等技術人員的合作,當這種合作固定成爲一種模式之後,數據內容的生產成本將會降低。

最後,即使數據新聞製作需要耗費一定的成本,我們還是需要去做,因爲這個時代,數據新聞是最有說服力的。

您認爲中國數據內容生產有哪些先天的不足?

陳昌鳳教授:首先,在數據應用上,我們沒能佔到先機,與國外相比,我們是滯後的。其次,多數媒體還沒能將數據應用當成常態化手段,這主要是因爲新聞從業者缺少數據應用相關的技能和素養。我相信,80、90後的新聞從業者崛起之後,數據內容將會越來普遍,數據應用將會成爲一種基本素養。

國內數據隱私保護意識不足 民法典已規定相關細則

主持人:在做數據新聞報道時,如何平衡科學化和人性化之間的矛盾?

陳昌鳳教授:故事是具象的,數字是抽象的,數據新聞將具象的故事抽象化,會顯得太理性,不太能感染人。通常,媒體是非常重視用感性去打動用戶的。舉例來說,當美國新冠肺炎感染死亡人數接近10萬時,《紐約時報》用頭版整版和內頁共4個整版,刊發了1000名死於新冠肺炎的美國人的簡單訃告。《紐約時報》通過註解的方式,比如,麥克,來自芝加哥,喜歡長途旅行,來解讀抽象名字背後具象化的故事,這就是好的數據新聞。

主持人:您認爲在數據內容生產上如何平衡好個人隱私權和公衆知情權的關係?

陳昌鳳教授:一旦說到數據,必然涉及到人。目前,我國的數據隱私的保護意識還不夠強。很多人習慣用數據換取便利,這種情況在全世界都很普遍。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剛出臺的民法典對於數據隱私保護做了新的規定,長久來看,還是要通過法律來治理數據隱私泄露問題。

數據開放才能實現多方共贏

主持人:咱們學院在數據內容方面與業界有哪些具體合作?

陳昌鳳教授:我們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方正在數據內容方面有合作,和新浪等平臺也有合作,平臺開放數據,我們利用數據來做研究和報告。這個時代,如果我們高校不接地氣兒,不跟新型平臺保持深層互動的話,就會脫離現實。

主持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工作坊在數據內容方面有哪些成果?

陳昌鳳教授:我們有數據新聞、數據科學、新聞編程方面的課程,這些課程都需要用數據,就算不給我們數據,我們的學生也能利用技術來“跑”數據。

這個時代,數據是很難被完全封閉起來的。數據開放,才能活起來,才能帶來更多的、更豐富的、更有效的應用。如果你把數據封閉起來,就相當於你有一筆鉅款,但是卻選擇把它埋在地下,不能跟人接起來。數據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數據開放,最後帶來的是雙贏,是多贏。 

取消本科是清華的探索 不代表趨勢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宣佈取消本科招生,這個政策出臺的背景是什麼?是否代表新聞教育領域的趨勢?

陳昌鳳教授:我覺得這是個案,它不具有代表性,它也不是有趨勢的代表。實際上,這個調整是在我們學校調整學科大背景下進行的,清華大學很多學院都沒有本科。接下來,我們學院就要調整方向,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取消本科招生的舉措不具有代表性,這是清華大學的一個探索。

您能用簡單的話給未來數據內容的生產者提一些期待嗎?

陳昌鳳教授:數據應用是一種基本的科學素養;其次,我們要充分利用數據,進行多樣的可視化展示;最後,學習數據相關的技能技術。我鼓勵大家,儘可能去學習一些與數據相關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做更深層次的意義挖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