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着曾經燦爛多彩的文化發展歷史,五千年漫長時間的文化傳承給我們留下的是豐富厚重、種類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質遺產——口技、說書、京劇、廟會……數也數不清。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非常珍貴,它是一種歷史的沉澱與見證,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人類社會文明載體。像一些地方戲劇依附於口授的藝術形式在現代化進程的衝擊下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大弦子戲是菏澤的地方戲,如今知道它的人已寥寥無幾,在菏澤當地的八個地方劇種中,最爲古老的是一個叫做“大弦子戲”的劇種,然而在菏澤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它的身影卻難覓其蹤。相傳大弦子戲歷史悠久,其形成可追溯到五百年之前,一般認爲是南戲在北方,繼承宋元雜劇的藝術成果,音樂在運用元明俗曲小令的基礎上廣泛吸收民間音樂,而發展成爲多樂調的戲曲聲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清末民初是大弦子戲發展最爲鼎盛的時期,“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分國”是對大弦子戲傳統劇目數量和表現內容的描述。大弦子戲的音樂曾有七大聲腔,三百多支曲牌,由於流失嚴重,目前只剩百餘支。如此古老,現在卻難覓蹤跡,它的往昔和繁盛,像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神祕飄渺。

爲了保護和傳承這一古老的文化,山東絃索非遺文化有限公司一直在路上。船郭莊村是大弦子戲流行和傳承的主要村莊,大弦子戲各個班,各地的老藝人都稱船郭莊是管主家。在清末時期連年戰亂,許多戲班子因此解散,船郭莊村大弦子戲班仍克服困難堅持演出。生死存亡之際,藝人郭永興在船郭莊村辦起了永興科班,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爲大弦子戲的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03年,郭遠來打起了慶字輩科班,爲籌經費他把自己十幾畝地全部賣掉,堅持培養人才並親自掌班串鄉演出。抗戰期間,大弦子戲班編入由魯西南遊擊隊領導的文工團,配合部隊宣傳,發動羣衆對敵鬥爭。一九四七年部隊北上,文工團解散,船郭莊大弦子戲班仍堅持在當地流動演出。解放後船郭莊大弦子戲班改爲菏澤大弦子戲劇團。一九七八年船郭莊村黨支部書記,全國勞模,省人大代表郭良齋同志,籌集資金,建起了船郭莊影劇院。併成立了菏澤大弦子戲劇團。

後因受西方文化的衝擊,劇團收入低,演員們的生活難以維持,劇團於一九九二年解散。由於多年聽不到大弦子戲,廣大羣衆反應強烈,要求成立大弦子戲。於2019年在船郭莊村黨支部書記郭心合的指導下,重新組織成立了船郭莊大弦子戲劇團,並更名爲(山東絃索非遺文化有限公司),通過投票選舉由郭遠亭任法人,帶領所有演職人員共同投資,實行股份制。

爲了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劇團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開展“戲曲進校園”主題活動,受到了學校師生的好評。千百年來,戲曲生動傳遞了中國人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平的崇高價值追求,並融合了詩、詞、歌、賦,口頭文學,音樂舞蹈,書法美術,舞美服飾,武術雜技等優秀藝術精華,是中華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此舉既豐富學生文化素養,拉近戲曲藝術和學生的距離,又讓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自覺親近戲曲經典,感受傳統戲曲文化的無窮魅力。

山東絃索非遺文化有限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心繫農村,服務百姓。爲了讓更多的人聽到大弦子戲,劇團積極參與政府部門開展的“送戲下鄉”活動,爲村民免費送戲下鄉,讓廣大羣衆不出村就能看到高質量的戲曲,享受到豐盛的精神食糧。演出現場,喝彩聲、鼓掌聲此起彼伏,有村民表示:“以前看戲要去很遠的地方還要買票,很不方便,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這麼精彩的表演真好”。山東絃索非遺文化有限公司通過積極參與送戲下鄉活動,讓文化惠民政策深入基層,有利於推動地方劇種發展,滿足老百姓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需求,同時營造良好的鄉村文化氛圍,讓文化“溫 飽”逐步走向文化“小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在於它歷經風雨,數百年的沉澱,數代人的努力纔有我們現在看到的古老優秀的文化。大弦子戲承載的是無數非遺傳承人爲它的奉獻,有人終其一生只爲把它發揚光大。這羣非遺傳承人,他們以自己的信念與執著,挽救、保護、傳承着瀕臨消失的活態文化,每個人不平凡的經歷,演繹着讓人感動的故事。

山東絃索非遺文化有限公司也始終秉承初心,堅持創新精神,傳播優秀文化,讓更多人瞭解大弦子戲,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源遠流長。山東絃索非遺文化有限公司呼籲社會各界關注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個大衆傳媒的“快文化”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要靠創新。新的形式,新的內容,新的血液,這樣,非遺才能作爲一種“活態”文化遺產呈現在人們面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