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晚,由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與上海大劇院聯合打造的崑曲《浮生六記》在紫金大戲院上演,這部曾被陳寅恪和林語堂兩位文學大家點讚的清代自傳體隨筆,在兩百年後被搬上崑曲舞臺,作爲戲迷or文學愛好者,應該怎麼看呢?

如果你是喫瓜羣衆——

看一場俗世中的凡人戀愛

愛情是文藝作品中永恆的母題之一,然而受時代侷限或者出於對戲劇效果的追求,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傳統戲劇作品中,雖然描寫愛情的作品很多,但大多或寫宮廷豔史,或寫權勢禮法淫威下的愛情悲劇,或寫風塵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間的纏綿,而以“柴米油鹽醬醋茶”爲主要基調的普通夫妻平常生活和正常情感爲主題的作品極少。《浮生六記》恰恰是一部以普通人的居家生活、夫妻情趣與生活困苦爲主旨的率真之作。

正如同史學大家陳寅恪的評價:“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係,而於正式男女關係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暱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於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此後來沈三白《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所以爲例外創作。”

在崑曲《浮生六記》中,恰到好處的保留了沈復與芸娘生動甜蜜的夫妻情趣,而刪去了原著中二人曾經歷的流離困頓,展現出繁瑣生活中,別有雅趣的一面。

如果你是戲迷——

看名角兒演繹南昆風度

作爲蘇滬聯合打造的劇目,崑曲《浮生六記》所排出的演員陣容可謂實力強勁,白玉蘭主角獎家施夏明與梅花獎得主單雯分飾男女主角沈復與芸娘,特邀崑山當代崑劇院優秀青年旦角演員由騰騰加盟飾演半夏。梅花獎得主、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李鴻良在劇中甘當綠葉提攜後輩,飾演王婆。沈母與沈復好友張禹門則由中生代崑曲名家裘彩萍與顧駿飾演。

半透明的紗幕中,沈復開始寫下對於芸孃的思念。簡潔而大寫意的舞美,給予了演員最大的發揮空間。傳統的崑曲樂隊,大氣而不喧鬧。編劇依律填詞,演員以字行腔,沈復深情、芸娘嬌俏,半夏癡迷,演員以傳統的唱做程式塑造出特色鮮明的人物。從舞美服化到唱唸做表,整部劇目所展現出來的,正是老戲迷們熟悉的南昆風度——空靈細膩,雅緻大方。

如果你是文學愛好者——

看傳統文學的二次架構

作爲一部平凡人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雖然飽受讚譽卻從未被搬上舞臺,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應該是創作改編難度過大——沒有主線,戲劇衝突弱,且細節繁瑣。原作中,較爲有戲劇矛盾的部分,主要體現在卷三《坎坷記愁》中,較這一部分的主旨,卻與《閨房記樂》中夫妻悠遊作樂的生活情趣呈現相反的基調。但改編這部作品時,便會出現有情節而無樂趣,有樂趣而無情節的兩難選擇。

然而在編劇羅周筆下,卻以“悼亡”這一深情主題入手,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構造出一個看似平凡卻又奇幻的世界。從沈復寫下對亡妻思念的那一刻,他的筆便與千百年來的劇作家們融合,幻化出另一個虛擬卻又真切的時空。在那個時空裏,情與愛,可以永恆廝守。舞臺上的沈復,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半夢半醒,他復活了芸娘,卻又拘束住了她。一切故事就在真實與虛擬間展開,半夏這一原創人物,如同千百年來的觀衆,爲情癡狂又冷眼旁觀。

崑曲《浮生六記》源自於散文《浮生六記》,卻是傳統文學在當下的現代表達。然而無論是崑曲還是散文,從不同的審美需求出發,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必然是不同重點的《浮生六記》。這部戲,到底該怎麼看,無論怎樣討論,都不如明天晚上,親自來看一看。

劇情簡介:

妻子芸娘夭歿,沈復悲難自勝。回煞之夜,苦等苦盼,終不見亡魂來歸。母親爲他另覓半夏爲妻,沈復拒不接受,若癡若狂,沉浸在失偶的痛殤之中。又假籍筆墨,將他與芸孃的點滴往事,娓娓述來……沈復心隨筆行,忽聞一聲“沈郎”,驚見已然亡故的芸娘,竟嬌嬌楚楚、真真切切,推門而入,再度回到他身邊……

主演

施夏明 飾 沈 復

單 雯 飾 芸 娘

由騰騰(特邀) 飾 半 夏

李鴻良 飾 王 婆

裘彩萍 飾 沈 母

顧 駿 飾 張禹門

特別邀請: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 石小梅 吟誦

演出

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豔

通訊員:韓琛

視頻拍攝、剪輯:熊越

相關文章